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已經到來。林口電廠與興達電廠近期接連出狀況,不只是單一事件的警訊,更讓社會正視:當科技業持續快速發展、人民對生活品質要求提升時,台灣能否提供穩定且永續的電力,...
(繼續閱讀)
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以強迫勞動為由,對台灣自行車大廠巨大機械發布暫扣令,產品暫時不得出口美國。這不僅是一記警訊,更是提醒我們:即便台灣企業擁有國際知名品牌與製造實力,一旦...
(繼續閱讀)
近期針對2026年基本工資調整的討論,以及電價審議可能帶來的後續效應,再次把「調漲」這個政策關鍵詞推上檯面。對多數中小企業而言,固定成本的上升如同慢性壓力,即便調幅不大,也可能加重生存...
(繼續閱讀)
台灣工具機產業正陷於接單能量不足與新台幣升值的雙重壓力下,近期減班休息情況有所擴大,正反映出結構性的困境。政府雖提供薪資補助,但這僅屬於短期「止血」措施,無法改變根本。從長遠來看,...
(繼續閱讀)
九月開學了。Back to school卻讓人感到不安,有不少中學沒有足額的老師授課,而這樣的教師荒,將直接影響未來10年甚至更久台灣的競爭力。當學生走進校園,卻發現老師不足、課程安排被迫調整,...
(繼續閱讀)
由立法院民眾黨團領銜提案的「重啟核三」公投結果已經揭曉,投票率低,且同意票數未達通過公投的門檻,提案未能通過。我們認為,這不僅代表社會對於「重新啟用老舊核電」缺乏共識,也反映台灣民...
(繼續閱讀)
核三重啟的公投將在八月二十三日登場——隨之而來的,核廢料存放始終是核能無法迴避的關鍵問題,儘管深埋岩層被視為一種最終處置的可能方案,我們認為,真正值得社會投入心力的,不該只是風險的...
(繼續閱讀)
今年夏天,雨像是傾倒下來的。從梅雨季延長到盛夏,午後對流雲系一次次炸開,不分平地與山區都出現短時強降雨。水退之後,街道泥濘、地下室報廢、農作歉收的畫面,成了許多人生活的共同記憶。台...
(繼續閱讀)
近日聽聞某家知名製造業大廠的董事長,才剛剛對內部員工說:「AI很重要,大家要來想一想AI可以為公司做什麼。」這番話或許在五年前聽來令人振奮,放在今天,卻顯得過於遲鈍。當領導階層還在「...
(繼續閱讀)
隨著歐盟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進入過渡期,全球供應鏈的碳成本開始進入制度化與顯性化的階段。而台灣,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也站在一個轉型與抉擇的十字路口。碳有價制度即將落地,產業...
(繼續閱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