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禮拜,全台最大的能源展正登場。乍看是技術與產品的競技場,實際上卻是一場關於制度的考試。從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美國碳關稅,到RE100與IFRS永續揭露,全球貿易的語言正快速轉向「碳」。低碳能源不再只是工業配套,而是貿易的前提。誰能說得懂碳語言,誰就有市場;聽不懂者,終將被排除在供應鏈之外。
我們認為,台灣的能源轉型若仍被理解為「技術問題」,勢必會錯估轉型的真正挑戰。長期以來,政策焦點集中在風機建置、光電容量與儲能效率等工程指標,卻忽略「制度銜接」的根本問題,讓制度成為能源轉型之路上的凹陷地帶。碳權市場缺乏交易主體、永續揭露與國際規範脫節,地方政府對光電案場的認定與審查更是各自為政,都凸顯了制度面的失調。
這顯示,我們的能源轉型仍停留在能源工程的階段,而非一套完整的經濟與治理策略。當國際規範已經成為新的貿易語言,台灣卻還在學拼音。
我們主張,政府應該正視這條「制度的斷層線」。能源轉型不只是環保政策,更是貿易與金融政策的延伸。若經濟部能源署、環境部與金管會,乃至中央與地方之間仍缺乏協調機制,那麼再多的技術努力都可能在制度缺口中流失。當政策缺乏明確分工與路徑圖,能源轉型只會被切割成各部門的短期任務,而無法形成國家戰略。
在企業端,碳議題已經不再抽象。如今,一家出口導向的製造企業得同時面對三重壓力:要交ESG報告、要算碳排、要買綠電。政府卻沒有提供整合的平台,也沒有穩定的綠電市場與價格機制。中小企業更顯脆弱,它們缺乏永續人力,卻被迫在供應鏈中自行摸索報告格式、盤查方法與採購管道。
我們認為,這樣的制度設計等同於把減碳成本完全外包給企業,卻未提供必要的支撐環境。
碳透明化原本應該是提升市場信任的工具,如今卻逐漸成為新的貿易壁壘。當國際品牌透過揭露制度轉嫁壓力,要求供應商證明減碳成果,而政府又無法提供一致的認證與資訊平台,整個體系便陷入信任斷裂。我們主張,政府不該只談「減碳口號」,而應建立可操作、可預測的市場機制,讓企業在合規與投資上有明確方向。
我們建議,能源政策與貿易政策必須並行,並建立跨部會的協同治理架構。經濟部、金管會與環境部應攜手設計碳權、碳費與碳揭露的資訊整合路徑,並將綠電購售契約與碳交易納入金融監理體系,使制度與資本市場連動。唯有當規則清晰、風險可預期,交易需求才會實質邁出大步,市場才會形成長期誘因。
我們相信,台灣的能源轉型已不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願不願意把「制度」放到中心的位置。這場轉型的勝負,將不在於誰的技術更先進,而在於誰能率先建立可信任的制度。當國際市場以碳為語言重構貿易秩序,台灣若要繼續參與其中,就必須從技術轉向制度,從執行轉向治理。否則,再多的能源展,也只是美麗的展示,而非真正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