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針對2026年基本工資調整的討論,以及電價審議可能帶來的後續效應,再次把「調漲」這個政策關鍵詞推上檯面。對多數中小企業而言,固定成本的上升如同慢性壓力,即便調幅不大,也可能加重生存負擔。我們主張,政府應提出一套可預測、可調節的成本調整路徑,同時輔以轉型支持機制——與其約束當期漲幅或凍漲,不如明確宣告未來三到五年的工資預期水準與電費調整節奏,讓企業得以提早準備、合理布局,唯有這樣,才能讓成本調整不再是突襲,而是應對趨勢中一場可準備的制度性過程。
畢竟,所謂的「凍漲」政策,非但無法真正保障中小企業生存,反而延後了必要的產業升級與社會資源合理配置。我們認為,電價與基本工資的調漲,不只是數字的上修,而是一種價值選擇:我們是否願意為穩定、永續的生活環境付出合理成本?
我們主張,合理、有節奏的調漲,是邁向成熟經濟體的必要代價。長期壓抑水電價格與工資水準,造成的不只是企業的成本扭曲,更是整體社會對「真正生活成本」的誤判。我們習慣了便利、便宜、快速,但這一切的背後,同時所造成的是公共基礎設施長期投資不足,是服務業效率難以提升,是人才與資本無法流入創新部門的結構困境。
長期以來,台灣習於以低價穩定民心。但合理、有節奏的提升生活成本,正是邁向成熟經濟體必要的進步歷程。
我們不該讓「凍漲」成為政策的下意識選擇。當工資長期低迷、物價結構失真,整個社會只會在緩慢中沈入低成長的泥淖。中小企業的確辛苦,但若永遠依賴低工資與補貼電價存活,就等於讓它們停留在過去的經營模式,而錯失對未來競爭力的養成。同時,針對人力密集型服務業與小型製造業,政府應提供數位轉型、節能設施更新、員工再訓練等配套輔助或補助措施,讓調漲不再只是成本壓力,而是升級的誘因。
固然,一切成本的上升最終都會反映在消費者身上,而這也正是社會在進入成熟階段時,所必須共同承擔的現實。不能要求電網穩定、供水無虞、醫療即時、生活便利,卻拒絕支付與其相符的價格。
我們憂慮的是,若政府繼續以凍漲安撫短期不滿,將喪失建立可長可久制度的契機。
這不只是財政或企業競爭力的問題,而是攸關一個社會是否願意正視成本、理解價值、為永續生活付出合理代價的成熟指標。
在這個逐漸高齡、資源有限、轉型迫切的島嶼上,我們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可以等待。真正的民生照顧,不是凍結價格,而是建構出一個讓人民能夠負擔、企業願意升級、國家得以永續的公共價格體系。讓「調漲」回到理性政治的討論桌,讓台灣的服務業與生活體系,在面對現實成本的同時,找到屬於自己的再出發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