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KPop天團Blackpink讓整座高雄染成粉紅色,也讓「城市行銷」不再只是口號,而成為具體的治理策略。這些活動其實不是單純的「大型演唱會」,而是一場關於城市品牌、觀光經濟與文化基礎建設的整合實驗。從這個角度看,高雄走在台灣城市轉型的前線,也替「文化」重新定義了城市競爭力的意義。
過去幾年,高雄藉由BLACKPINK、Coldplay、張惠妹(她在高雄可以大喊『跳!起!來!』啊)與Ed Sheeran等大型演唱會,逐步建立出一套成熟的「演唱會經濟」操作模式。這證明了流行文化不只是娛樂活動,而能成為城市行銷與治理的協奏機制。
放眼國際,Las Vegas是最經典的案例:Celine Dion與Adele的長駐演出(Residency)不僅吸引觀光人潮,更讓賭城成功蛻變為娛樂之都。背後是公私部門的共同投資、飯店與娛樂集團的策略聯盟,以及長期的營運規劃。Rio de Janeiro的Madonna與Lady Gaga演唱會則以「狂歡節式」的盛典,重新召喚城市的文化象徵,把巴西的熱情、自由與開放輸出到全球。新加坡則以Taylor Swift的獨家場次為契機,從政府主導到企業配合,串起場館、交通與旅宿整體整合,展現「以活動為核心的城市外交」效率。
高雄的策略正朝這個方向靠近。當地政府以亞灣與港區為主舞台,打造可長期運作的「音樂城市」品牌。這不只是招商或觀光推廣,而是嘗試建立一條文化產業鏈——從硬體(場館、交通)、軟體(節慶、活動策畫)、到體驗層面(夜經濟、在地飲食、住宿設計)的完整敘事。
尤其在社群時代,每一場演唱會的打卡、短影音與媒體報導,都是一次次放大城市能見度的國際行銷。
這些活動之所以能推升城市形象,並非因為「明星來了」,而是因為整座城市「準備好接得住」。那是一種基礎設施、制度協調與文化氛圍的綜合實力。高雄正延續這樣的節奏,讓「演唱會城市」進化為「文化策展城市」,那就不只是短暫熱潮,而是一種長線品牌的養成。
這樣的文化動能,其實也呼應台灣整體產業的結構轉型。長久以來,台灣以台積電、IC設計與封測聚落構築全球半導體的硬體軍火庫,也以鴻海為首的電子代工業維持世界工廠角色。然而,在講了多年「軟實力」之後,我們終於迎來新的篇章。從衛武營文化中心到各城市的音樂節與藝術季,文化不再只是附屬品,而是新的城市語言。
英國格拉斯哥靠音樂產業重生,西班牙畢爾包(Bilbao)以古根漢美術館翻轉命運,這些例子都說明,「文化建設」本身就是一種都市經濟學。台灣的條件亦已成熟。台南可以結合古蹟與當代音樂節,塑造南方的慢生活文化品牌;台中擁有歌劇院與建築設計產業,極具成為亞洲「生活美學首都」的潛力;新竹則能將科技與藝術結合,發展科技藝術節與新媒體策展,讓創新轉化為城市美學。
高雄給我們的啟示,不只是建一座座漂亮的場館,而是為城市的故事搭建舞台。當政府願意長期投資文化計畫、企業願意共構品牌、居民從中感受到生活品質的提升,那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蛻變。
高雄的成功是一種象徵:從工業港都轉身為文化城市。而台灣的下一步,是讓每一座城市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語彙——不模仿、不複製。那將是台灣在後工業時代最動人的篇章:讓科技與文化並肩,讓城市因美學而被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