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在AI從熱潮到放緩的發展進程中尋找業務突破成長契機
自2022年ChatGPT問世引發快速發展與市場熱潮以來,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技術進展如今似乎正面臨瓶頸。Meta因無法帶來明顯的性能突破,選擇延後推出旗下新一代模型Llama 4 Behemoth;OpenAI 的GPT-5同樣面臨延遲發表之情況,且最終表現未達外界預期。連一向樂觀的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亦轉趨保守,坦言市場對AI的熱情可能已超越目前技術本身的實際能力。
雖然前沿模型開發似乎有所放緩,但實際上對大多數一般企業而言並非壞事,因現有生成式人工智慧在商業應用上已展現出相當強大的價值,如文字摘要、程式編寫和電子郵件起草等事項,而傳統型的人工智慧工具則持續優化發票處理和車隊管理等操作。事實上,企業才剛開始觸及當前人工智慧所能帶來的效益,這意味著即便短期內沒有重大突破,人工智慧依然擁有廣闊的發展潛力與應用前景。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儘管企業對微軟和OpenAI等廠商提供的現成AI工具持正面態度,但定制化AI計劃的成功率僅為5%,失敗的原因通常是這些專屬工具被認為過於不穩定、設計過於複雜,或無法與實際業務需求有效對接。企業領導者仍然擔心AI可能洩漏敏感資訊、提供錯誤的答案,或在關鍵的財務和客戶決策中帶來風險。儘管如此,研究指出,AI研發進展的放緩反而可能幫助提升企業的投資信心,因為這使AI看起來更加可預測。
麥肯錫顧問人工智慧部門高級研究員Michael Chui等專家強調,要充分發揮人工智慧之潛力,企業需要進行深層次的組織改革,而不僅於提供員工新工具,這既是技術挑戰,亦是管理挑戰。Chui指出,人工智慧之普及可能類似於網路於20世紀初發展軌跡,即新技術初期受到熱烈追捧,隨後逐步穩定普及,其完整效益通常需數年才能顯現,根據皮尤研究中心歷史數據,美國家庭寬頻從2000年幾乎零滲透率,到十年後超過60%成年人使用,歷經長期累積。
近期趨勢顯示,人工智慧之熱潮可能未如最初預期般迅速,導致Nvidia、微軟、亞馬遜與Meta等科技股波動加劇。儘管在提升AI模型性能方面面臨挑戰,但提供關鍵AI基礎設施的公司如Nvidia等晶片製造商,仍有望受益於持續需求。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等業界領導者可能會持續大規模投資運算資源,以期將AI應用於現實商業領域場景,即便沒有重大突破,擴大AI規模也需要更強大的運算能力,Altman甚至表示晶片領域將需投入數兆美元。最終,隨著AI逐漸成為穩定、整合的工具,更廣泛採用AI的企業仍有望隨時間受益,即使回報來得較慢。(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