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10-09 06:56:26 賴宏昌 發佈
MarketWatch報導,以全球股市首席策略師Peter Oppenheimer為首的高盛(Goldman Sachs)團隊週三(10月8日)發表報告指出,當前市況與過去的泡沫有三大差異。首先,價格上漲本身不會引發泡沫,創新相關公司總市值高於未來可能產生現金流潛力時、泡沫才會形成。
高盛指出,龍頭企業截至目前為止的強勁漲勢是由基本面成長所驅動、而非對未來成長的非理性預期,科技業多數利潤是由美國企業創造,當前漲勢高度依賴這股盈餘動能的延續。高盛強調,科技股目前最大的風險是競爭,大量新公司將在現在還無法想像的新興產業中誕生、分散投資依舊相當重要。
Yahoo Finance週三報導,Oppenheimer在報告中指出,以本益比、本益成長比、股價淨值比相對於股東權益報酬率以及股利折現模型等多項指標來看,科技股估值的確偏高,但還沒達到網路泡沫時期或2020-2021年科技股飆漲末期的極端水準。
CNBC報導,微軟(Microsoft Corp.)執行長(CEO)納德拉(Satya Nadella)9月在一場內部線上會議上指出,微軟過去建立的一些大事業、未來可能不再那麼重要,現在享有的一些利潤、明天可能不復存在,這意味著、這些趨勢消失之前必須超前部署。
Business Insider 5月報導,Alphabet Inc.暨谷歌(Google)CEO Sundar Pichai接受Decoder播客節目訪問時表示,網際網路出現時、谷歌尚未誕生,人類目前正處於人工智慧(AI)的類似時刻,AI將會比網際網路更為龐大,將會出現目前無法想像的企業、產品和類別。
英國金融時報9月報導,高盛合夥人Kerry Blum受訪時透露,她每天使用AI工具處理多達10項任務、AI每週為她省下幾個小時的時間,AI讓高盛能用相同的人力去完成更多的任務。
彭博社週二報導,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 小摩)CEO傑米戴蒙(Jamie Dimon)接受彭博電視台採訪時表示,小摩每年斥資20億美元開發AI技術,現在每年藉由AI省下的成本大約也是20億美元、而這可能還只是冰山一角。
KPMG CEO展望調查顯示,67%的受訪CEO預期1-3年內即可看到AI投資回報(ROI)。作為對照,一年前63%的受訪CEO預期3-5年內才會看到AI投資開花結果。
華爾街日報9月報導,過去三年頂尖科技企業承諾投入AI數據中心、晶片和能源的實質(經通膨因素調整後)金額已超過美國耗時四十年打造州際公路系統的成本。分析師預估,多數AI處理器的使用年限約為3-5年。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