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06-03 12:45:44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中裕(4147)今日召開股東會,原任董事長張念原(附圖)也在股東會上宣布,將是最後一次主持股東會,之後將卸任。張念原回顧台灣生技業的一路發展,有感而發的說,台灣生技業還是要從製造業開始,研發選題則適合機制與Endpoint清楚的治療領域,「不要一想就打全壘打、要求短打趕快上壘」。
張念原當初是在2008年回台參與中裕前身宇昌的經營,他直言,雖然生技產業機會很好,但風險要評估進去,畢竟新藥成功率就是10-20%,當時台灣生技產業就有一窩蜂的現象,後續發生浩鼎(4174)等事件,就代表風險完全沒有管控,但歷經國內生技產業這波泡沫吹破後,籌資更為困難,生技業經營也會更小心,研發新開案變少,「打擊的次數也變少了。」
面對媒體詢問台灣新藥業這幾年做的好不好?張念原說,以確定失敗的案子來說,沒有特別差,但也不能講好,因為做的不多。而很多台灣新藥公司選定的癌症領域,他坦言,過去100年治療癌症的方法沒有太大進展,研發失敗率比其他新藥再殺一大半,而像抗癌這樣大的題目,如果沒有政府資源、沒有強大研發,會變成亂打一通。
他直言,台灣新藥研發最缺的就是資金與人才,而新藥研發不要一想就打全壘打,反而像抗消炎、眼藥這種Endpoint(臨床主要目標)與機制清楚,能很快有準確治療數字的適應症,雖然利潤不高,但馬上有營收,比較適合台灣新藥趕快上壘的短打型態。
張念原說,當初回台灣就說過,生技業還是要從製造業開始,穩扎穩打,只要價錢有優勢,也可以從小的開始做起。而現在雖然非美製造業都會有川普政策攪局。但不認為川普政策一定能落實,當初大陸無錫是靠替中裕TMB-355代工因而能上市,現在無錫被美禁止下,有新的機會,台灣要走雙贏的內部整合,卡在這沒好處。
張念原透露,中裕也已經跟TMBC洽談半年以上,有些新的生意機會,但一定要在合作雙贏、對中裕股東有利的前提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