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10-09 13:19:43 黃文章 發佈
路透社報導,美國對中國的黃豆出口正受到貿易戰的衝擊,芝加哥扎納農業對沖公司(Zaner Ag Hedge)的首席市場策略師泰德·塞弗瑞德(Ted Seifried)表示,中國去年購買了美國黃豆出口總量的約45%,且通常在每年十月初之前就鎖定其年度美國黃豆需求的約40%。
然而,根據最新的政府數據,在秋季收成開始前的1月至7月,美國對中國的黃豆出口量下降了39%,至590萬公噸。按價值計算,出貨額下滑51%,至25億美元,使農民損失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生意。
美國對孟加拉的出口大幅增加,僅略高於40萬噸,但這只是中國典型需求的一小部分。儘管對越南、埃及、泰國與馬來西亞的出貨量上升,但美國黃豆出口總量仍比去年同期下降8%,至1890萬噸。
美國農業部報告顯示,黃豆截至10月2日為止的一週出口檢定量為768,117公噸,佔穀物出口總量的26%;較前週增加26%,較上年同期減少53%,主要出口市場為墨西哥(217,595公噸)、埃及(181,571公噸)、巴基斯坦(115,038公噸)。自9月起的2025/26年度,美國黃豆出口檢定量年增15%至3,030,898公噸。
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農業成為最早、也是最直接受衝擊的產業之一。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以遏制其產業擴張與技術政策,而中國則以報復性措施對美國農產品加徵高額關稅,首當其衝的便是美國的黃豆、玉米與豬肉出口。
過去二十年間,美國近三分之一的黃豆出口銷往中國,用於中國龐大的畜牧業與食品加工業。這種長期的貿易關係,讓美國農業逐步形成「對中依賴」的結構。然而,當貿易戰爆發後,中國對美國黃豆加徵25%關稅,使得美國黃豆在國際市場上喪失價格競爭力。
中國並未因貿易戰而減少黃豆需求,反而加速供應鏈的多元化。巴西、阿根廷迅速成為最大受益者,填補美國退出後的供應缺口。根據國際農業數據,巴西的黃豆出口量在2018至2022年間幾乎翻倍,中國自南美進口的比例從50%提升至超過80%。
這一轉變具有深遠的結構性意涵:全球黃豆貿易的重心正由美國轉向南美。即使貿易戰緩和,美國也難以重新奪回昔日的市場份額,因為中國已投資於南美港口、物流與加工設施,建立起長期的戰略供應鏈。
貿易戰的另一個深層影響在於科技與資金流向。美國農業企業開始投資自動化與內需轉型,強化國內加工與生物燃料市場,以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同時,中國則加大對基因改良作物與智慧農業的研發投入,試圖以科技取代進口依存。這些變化意味著全球糧食體系正邁向更封閉、更技術化、也更不穩定的未來。
美國政府試圖以補貼平息農民的不滿,但這無法逆轉貿易戰帶來的根本變化。南美的崛起、中國的自給布局、歐亞糧食走廊的形成,皆標誌著新的全球糧食地圖。
(圖片來源:MoneyDJ理財網資料庫)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