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緊張使安特衛普港擁堵加劇
比利時安特衛普港正遭遇史無前例的擁堵,2025年3月底港口船舶平均等待時間為32小時,5月中旬已激增至44小時,增幅高達37%。此情況不限於安特衛普港,歐洲其他主要港口,包括漢堡與不來梅港,亦面臨相似問題,此現象突顯全球供應鏈正承受系統性壓力。
多重因素導致擁堵
1、地緣政治緊張:紅海地區胡塞叛軍襲擊迫使船隻避開蘇伊士運河,改道好望角,使航程額外增加兩週,大幅延長運輸時間。
2、氣候挑戰:巴拿馬運河乾旱、萊茵河低水位,皆影響船隻通行。
3、貿易流動變化:美中關稅波動造成貿易不確定性,導致貨物流動模式改變及貨運量短暫激增。
港口容量吃緊與營運挑戰
安特衛普港之貨櫃儲運長期處於飽和狀態,當貨櫃碼頭之占用率超過八成時,便產生瓶頸效應。在理想情況下,貨櫃停泊時間為5日,然而目前已延長至8日或更久,此情況導致貨櫃堆積問題日益嚴峻。
港口擁堵對進出口貿易皆產生不利影響。由於內河航運量有限,貨物難以運出港口;同時,船舶延誤導致出口貨物於港埠滯留時間拉長。此種雙向壓力使營運成本顯著攀升,並嚴重衝擊整體效率。港口營運業者、貨運承攬商及內河船運業者均因此蒙受巨大財務損失。
航運聯盟重組加劇困境
此外,馬士基(Maersk)及赫伯羅德(Hapag-Lloyd)兩大海運集團為提升航運效率,調整現有航線規劃與靠泊港口,導致安特衛普等港口在部分航線上可能不再享有直航服務。此類調整使其須仰賴其他港口轉運,進而加劇港埠運營壓力與擁堵。(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