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具機產業正陷於接單能量不足與新台幣升值的雙重壓力下,近期減班休息情況有所擴大,正反映出結構性的困境。政府雖提供薪資補助,但這僅屬於短期「止血」措施,無法改變根本。從長遠來看,台灣工具機廠商必須藉由整合與轉型,強化核心技術與產品差異化,才能在全球競爭格局中站穩腳步。
回顧近期產業內外環境變化,因地緣政治影響,台灣工具機廠被迫放棄俄羅斯、土耳其等市場,政府原本規劃轉向美國與其他大型經濟體。然而,美國川普政府強調「復興美國製造」,實際上對外來工具機並不友善,反而藉政策扶植本土產業。加上今年Q2期間台幣快速升值,讓以出口為主的中小型廠商陷入兩難。業者一句「33元接單,30元出貨」的抱怨,凸顯產業高度依賴外銷、且極度受匯率與政策影響的脆弱結構。
儘管企業方實施減班休假——勞工在休假期間,雇主仍應支付現行最低薪資,並由政府提供在公告範圍內的九個行業所屬勞工,約7成的薪資差額補貼——或許乃情勢之不得不然,但我們認為,政府不能僅止於被動補助,更應積極引導產業升級。
其一,在產業結構上,政府應透過政策工具鼓勵併購與整合。台灣工具機廠大多為中小規模企業,長期面臨規模不足與研發能量分散的問題。若能引導業者之間進行策略聯盟或垂直整合,不僅能擴大產業規模,還能提升與國際大廠競爭的籌碼。同時,透過併購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國家隊」,在全球展會與市場談判上也更具影響力。
其二,在技術層面,政府必須擴大科專計劃與研發補助,協助廠商投入高階加工、智慧製造與客製化解決方案的開發。例如,針對航太、醫療設備、半導體等高精度需求產業,台灣工具機廠應能提供差異化產品,避免淪為與中國低價標準品廝殺的競爭格局。長期而言,這將有助於建立「台灣製造」在精密度與可靠度上的品牌價值,從而提高國際客戶的黏著度。
其三,在市場拓展上,政府需要設計更具體的多元布局機制,協助廠商降低外銷集中單一市場的風險。過去依賴大型單一市場的產銷型態,使得廠商極易受制於匯率波動與政策變動。未來,政府應透過經貿外交及產業平台,協助業者積極進入東南亞、印度、中東歐等新興市場,並與在地產業鏈建立合作模式。唯有如此,才能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日益升高的時代,確保台灣工具機產業具備更高的抗風險能力。
其四,在政策執行面,政府也必須正視現場企業的反映。今年4月關稅調整時,雖承諾各項補助措施「從寬、從速、從簡」,但實際施行卻趨於從嚴,不少中南部中小企業反映難以申請,甚至擔憂恐掀起倒閉潮,南部螺絲業更是首當其衝。我們認為,補助政策不僅要落實簡化流程,更應真正發揮紓困效果。同時,官股行庫在產業面臨嚴峻情勢時,不應雨天收傘,而應展現逆勢支持的責任,避免金融緊縮反而加速產業惡化。
減班休息可以是暫時的緩衝,但不該是長期依賴的解方。唯有透過結構調整、技術升級與市場多元化,台灣工具機產業才能走出惡性循環,重新塑造競爭力。這不僅關乎工具機廠商的生存,更牽動台灣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定位。
若政府仍將問題視為短期景氣波動,只以補助維持現狀,終將錯失產業升級的契機。政策應有前瞻性,協助產業打造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才能讓台灣在國際競爭中不再受制於匯率與地緣政治的擺布。否則,無薪假的陰影將一再重演,成為產業長期停滯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