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服務業需求仍在回溫,商品通膨恐因關稅因素遞延反映,勞動市場降溫已成明確趨勢,聯準會預計以緩步降息引導經濟軟著陸,然而關稅與政治因素仍是未來不確定性來源。
而在台灣經濟方面,目前呈現「外需支撐、內需疲弱」的雙面格局,7月海關出口值連續三個月突破500億美元,出口年增率高達42%,為GDP成長的主要動能;同時AI伺服器、高階封裝與雲端資料中心擴產的需求帶動實質出口,且美國已宣佈半導體關稅豁免機制,短期內關稅不會成為AI需求的阻礙。然而製造業PMI已跌入收縮區間,僅有約20%行業的外銷訂單成長率超過過去十年平均,顯示出口增幅正出現急速下滑的跡象,開始出現類似荷蘭病的結構性問題。內需方面,批發業除機械器具外成長近乎零,零售業連續四個月負成長,餐飲營業額亦呈黃藍燈,消費者信心受景氣不確定性抑制。綜合來看,外需仍是支撐台灣景氣的主軸,需密切觀察下半年提前拉貨急單是否退潮、關稅政策與美國貨幣政策變動對後市的衝擊。
8月台股單月再度上揚2.93%,已連續四個月收出紅K,並於8/18創下24,551點的歷史新高。整體而言,8月市場持續受惠於關稅塵埃落定後的利空出盡,半導體關稅對台積電的影響亦有望獲得豁免,加上9月美國聯準會降息的預期,多重利多因素共同推動台股保持多頭趨勢。然而,自4月崩跌以來,市場已反彈逾6,000點,短期漲幅不可不謂不大;同時融資餘額持續攀升,籌碼面呈現日益凌亂的狀況。基於以上情況,投資策略仍維持順勢多頭操作的策略,但會加速調整持股比例,優先淘汰下半年營收能見度偏低且基本面轉弱的個股,並適時調整已處於高估值的標的,以確保組合的風險與報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