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CEM模式發展,長期發展潛力較同業佳
人氣(0)
2001/11/16 00:00
(統一證券 提供)
財務預測摘要 單位:百萬元
I. 歷史表現. |
營收淨額 |
毛利率 |
營業利益 |
稅前盈餘 |
稅後盈餘 |
EPS(元) |
88年 |
48,998 |
29.6 |
12,618 |
14,681 |
16,124 |
12.47 |
89年 |
70,731 |
23.3 |
13,701 |
14,284 |
15,645 |
9.98 |
90年(公司估)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II. 投顧估計. |
90年(投顧估) |
77,198 |
23.4 |
14,407 |
16,635 |
16,041 |
8.11 |
YOY成長率 |
9% |
i |
5% |
3% |
3% |
i |
91年(投顧估) |
87,752 |
23.3 |
16,619 |
19,826 |
18,835 |
9.53 |
YOY成長率 |
14% |
i |
15% |
19% |
17% |
i |
O 財測調整紀錄∕以報告發表日為準:∕無 |
訪談結論:
- 10月份MB出貨量187萬片(MOM+34%)、NB出貨量達10萬台(MOM+30%)、附加卡出貨量亦達53萬片,合計台灣廠營收90.72億、合併海外廠營收則達99.72億,創歷史新高水準。11月隨OEM客戶出貨進入尾聲,預估MB出貨量將降至160萬片(MOM-15%)。
- 公司與Sony具長期合作關係,可望獲Sony的PS II代工訂單,研究部考量Sony初期不致大幅放寬委外代工幅度下,依敏感度分析評估對華碩合理的獲利貢獻區間將落於0.40~1.11元。
- 華碩為主機板產業龍頭,已漸朝CEM模式發展,長期發展潛力較同業為佳,研究部建議長期買進。短期因缺乏業績的利多題材激勵,建議以低接為原則。
產業概況:
PC產業調整期進入尾聲,預估2002年出貨量正成長6%
911美國恐怖攻擊事件的發生,為全球經濟景氣前景帶來沈重的陰霾,各家研究機構及外資券商亦順勢調降全球PC的銷售預期,原本引頸期盼的Windows XP加Intel P4超人氣組合,及聖誕節買氣自此宣告落空。其中,IDC及Dataquest對2001年全球PC的成長率,由原成長10%的預期分別下修至1.6%、3.8%的負成長,對2002年的預估成長率亦下修至6.9%、3.1%。在外資機構部分,多家券商則將2001年原預估零至負5%的成長率,下修為1~7%的負成長,對2002年的成長率預估值亦由原10~15%下修至5~10%。研究部認為美國經濟成長率可望於今年Q4落底,並開始呈緩步回升,加上明年元月起歐元實質貨幣上路,有助市場交易的活絡;隨著全球經濟景氣的回溫,此波PC產業調整期將進入尾聲。預估2001年全球PC出貨量為7%的負成長,2002年配合Y2K後商用PC汰舊換新需求的顯現,及Windows XP的升級需求,全球PC出貨量可望有6.1%的正成長。
各家研究機構及外資券商對全球PC出貨量預期值
|
出貨量 |
成長率 |
2000 |
2001 |
2002 |
2000 |
2001 |
2002 |
IDC |
131,677 |
129,613 |
138,617 |
15.7% |
-1.6% |
6.9% |
Dataquest |
130,472 |
125,578 |
129,419 |
-- |
-3.8% |
3.1% |
UBS Warburg |
-- |
120,615 |
128,605 |
-- |
-2.0% |
7.0% |
Merrill Lynch |
134,508 |
126,419 |
139,635 |
15.7% |
-6.0% |
10.5% |
Morgan Standly |
125,000 |
123,000 |
131,000 |
12.0% |
-1.0% |
7.0% |
ABN AMBO |
132,800 |
124,200 |
132,500 |
14.6% |
-6.5% |
6.7% |
統一投顧 |
131,677 |
122,510 |
129,943 |
15.6% |
-7.0% |
6.1% |
資料來源:統一研究部整理
美國零售市場漸回穩,歐洲Clone市況熱絡,支撐Q4旺季銷售
根據MIC上半年統計資料顯示,受到美國景氣低迷影響,台灣主機板銷往美國地區的比重由去年平均28%降低至22%;由於911事件後,當地仍漫延著生化戰的緊張氣氛,消費者上街購物意願減低下,預估台灣主機板往美國地區的比率將再略為下滑。惟就季節性因素、新產品推出效應來看,美國零售PC市場於911事件後已出現逐步回穩的現象,根據美國NPD調查機構資料顯示,美國桌上型零售市場銷售量與去年同期比較的衰退幅度,已由8月份的負19~28%、9月的負33~51%,縮減至10月的負8~16%,單週銷售量約6~8萬台;研究部預估進入11月底至12月的聖誕節旺季,單週銷售量可望進一步提升至8~12萬的歷史水準。
除美國PC零售市場的回溫外,歐洲PC市場隨著歐元的升值,市場買氣甚為暢旺,尤其以HP、Compaq為首的美系OEM大廠於歐洲市場占有率出現下滑,造就當地Clone市場銷售相對熱絡,系統廠商(SI)趁勢而起,亦使台灣專精Clone市場的主機板廠商,下半年仍有不錯的出貨表現。研究部預估台灣Q3主機板出貨量約2,020萬片,QOQ+30%,Q4為2,254萬片,QOQ+11%。
台灣MB產業出貨量及全球PC出貨量季成長率趨勢

資料來源:IDC∕MIC∕統一投顧預估
11月下旬市場能見度低,惟多款新產品推出,研究部持審慎樂觀看法
由於美國911事件及納莉颱風襲台,主機板廠商9月約5~10%訂單遞延至10月出貨,加上10月工作天數較9月多出3天,在OEM、大型SI的訂單增加下,前四大主機板廠商10月份合計出貨量達557萬片,較9月成長19%,較市場原預期為佳。以11月上旬各公司的接單來看,普遍尚維持10月的水準,但因11/12~12/16為美國Comdex秋季電腦展,加上Intel支援DDR 200/266的P4晶片組845b-step亦將於11月下旬開始量產交貨,市場於11月下旬將有出現觀望的可能性,故研究部預估11月前四大主機板廠商合計出貨量達495萬片,MOM-11%,12月隨著旺季進入尾聲,出貨量將持續走低。
自911事件後,歐美通路廠商對Q4景氣趨於保守,下單亦更加謹慎,故目前庫存約維持低檔水準;然美國零售市場已漸回穩,且歐洲Clone市況亦較預期為熱絡,造成短單出貨的比率大為提升。因此,研究部認為,在11月多款支援Intel、AMD平台的晶片組將密集量產及交貨,尤其是走低價市場區隔的SIS645,及市場所矚目的Intel 845b-step,相關的主機板可望於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量產問市下,不但有助加速P4的世代交替,對旺季尾聲的市況將會有支撐的作用。故研究部維持整體主機板產業於10月出現Q4高峰的看法,但對Q4出貨量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認為應不至於出現如同今年4月出貨量較3月下滑27%的降幅;預估整體Q4出貨量約1,492萬片,較Q3成長17%。
一線主機板廠商出貨概況
|
Q101 |
Q201 |
Q301 |
Oct-01 |
Nov-01 |
Dec-01 |
Q401 |
2331精英 |
3,210 |
3,370 |
4,000 |
1,600 |
1,400 |
1,250 |
4,250 |
2357華碩 |
3,920 |
2,740 |
3,610 |
1,870 |
1,600 |
1,400 |
4,870 |
2376技嘉 |
2,700 |
2,000 |
2,450 |
1,000 |
950 |
850 |
2,800 |
2377微星 |
2,900 |
1,960 |
2,745 |
1,100 |
1,000 |
900 |
3,000 |
合計 |
12,730 |
10,070 |
12,805 |
5,570 |
4,950 |
4,400 |
14,920 |
QOQ/MOM |
4% |
-21% |
27% |
19% |
-11% |
-11% |
17% |
資料來源:統一投顧
公司營運概況:
1.產品及客戶結構
華碩自掛牌上市以來,全年營收均有逾30%的成長率,今年受到PC產業首度出現負成長影響,公司原寄望的OEM∕ODM客戶訂單並未如預期,加上公司擬持續增加大陸廠出貨比重,台灣廠合計前10月營收為633.63億,僅較去年同期增加9.3%,若以合併營收673.63億計算,則較去年同期增加16.2%。而就產品結構來看,隨著NB出貨量的成長,主力產品MB的營收比重呈現下滑的走勢,公司累計前10月各產品營收比重分別為MB占60%、NB占22%、Card占10%、光碟機占4%;各產品累計前三季出貨量則分別為MB1,030萬片、NB48萬台、附加卡240萬片,公司估計全年出貨量NB 80萬台、MB 1,500~1,600萬片達成無虞。
主要產品出貨概況
|
01Q1 |
01Q2 |
01Q3 |
01Q4(F) |
1999 |
2000 |
2001(F) |
YOY |
00/99 |
01/00 |
Motherboard |
3,920 |
2,740 |
3,610 |
4,870 |
10,893 |
12,533 |
15,140 |
15% |
21% |
Notebook |
120 |
170 |
190 |
280 |
169 |
375 |
760 |
123% |
103% |
Add on Card |
1150 |
600 |
650 |
1300 |
2,265 |
5,075 |
3,700 |
124% |
-27% |
資料來源:統一投顧估計
在客戶結構方面,NB部分OEM/ODM維持約占六成的比重。在MB部分,由於今年國際PC大廠商營運持續下滑,雖經歷一年多的庫存出清,但因總體經濟的不振,加上個別公司的營運調整,故華碩今年OEM的訂單並未如預期的表現;公司上半年Clone、SI及OEM的客戶結構約維持40%、40%、20%的比率,OEM的比重明顯較去年下滑,以主要客戶HP而言,其去年出貨比重達25%,今年估計將降至僅10%左右的水準。所幸Q3開始,Dell、HP等OEM/戶開始出P4產品,以10月來看,OEM比重即提升至出貨量的四成,估計全年OEM客戶出貨比重將約占三成的水準;明年隨著Q1起OEM客戶訂單的持續增加,預估OEM出貨比重可望再進一步提升,
就晶片組組合方面,華碩主機板產品的推出亦配合Intel的產品規劃藍圖。以去年底、今年初出貨來看,公司尚維持VIA占45~50%、Intel占40~50%的兩大晶片組主力平均分配的態勢,隨著Intel的P4 CPU、845晶片組於8月中旬強力問市,而VIA的P4X266晶片組遲遲未取得Intel的專利授權,並與Intel引起訴訟的問題下,9月底公司的Intel晶片組比率已提升至50%,VIA晶片組則降至35%,SIS等其他廠商晶片組亦提升至15%。其中,P4產品至9月已占公司出貨量的30%,以Intel的845、850晶片組為主(分別占20%、10%),由於公司在P4的低價市場區隔擬推出採用SIS 645晶片組的P4S333主機板,並定於11月份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南京等地舉辦大規模產品發表會,預料至年底P4比重可望進一步提升至近50%的水準。
2.客戶組合的廣度及深度
華碩除產品品質、研發能力領先同業而居主機板產業的龍頭外,其客戶的結構或公司與客戶的關係及深度,均對其營運成長產生加分的效果。以近年公司的成長來看,除NB產品的貢獻外,於既有產品線在OEM∕ODM客戶的擴展成功,或既有客戶代工產品的擴充均是公司主要的成長動力。
產品及客戶結構
|
Sony |
Epson |
HP |
Medion |
IBM |
Dell |
Trigem |
Fujitsu |
NEC |
Samsung |
MB |
* |
* |
* |
* |
* |
* |
|
|
|
|
NB |
* |
* |
|
* |
|
|
* |
|
|
|
Server/Server board |
|
|
* |
|
|
|
|
* |
|
|
Barebone system |
* |
* |
|
|
|
|
|
|
|
|
PDA |
|
|
|
|
|
|
|
|
* |
* |
Game console |
* |
|
|
|
|
|
|
|
|
|
資料來源:統一投顧整理
以MB產品線而言,雖然OEM及自有品牌的價差甚大,且OEM的毛利率平均約15%,不如自有品牌高達30%的利潤。但就MB市場區隔來看,若以前十大PC廠出貨量劃分為OEM市場,其餘劃分為Clone市場,則國際PC大廠為首的前十大廠商即占市場約50%的市場占有率,以華碩去年全年1,253萬片的出貨量、Clone市場出貨比率約七成估算,華碩於Clone市場的占有率已逾15%,而在OEM市場占有率卻僅6%,OEM市場後續成長的空間相對較大。
華碩出貨量於全球/台灣/Clone市場占有率

資料來源:IDC∕MIC∕統一投顧
在客戶組合上,華碩除在Clone市場擁有高品牌知名度外,在OEM端亦擁有全球市場最具競爭力的強勢客戶;以MB而言,除已與全球第四大PC廠商HP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且產品線已由MB延伸至Server外,公司於Q3開始為全球PC龍頭的Dell代工主機板。根據Dataquest統計資料顯示,今年Q3全球PC出貨量較去年同期衰退11.6%,然Dell出貨量達423.2萬台,年成長率10.8%,為國際PC大廠中僅一出現正成長的廠商。以Dell桌上型電腦年逾1200萬台的出貨量,約有50~60%的主機板委由Intel及Solectron等CEM廠代工,受到Intel關閉波多黎各主機板廠影響,目前已陸續增加台灣如華碩、鴻海等廠商代工比率下,未來華碩成長空間甚大。目前華碩已自8月開始出貨予Dell,單月出貨量逾10萬片,估計將占Dell今年出貨量的5%,研究部預估明年可望進一步提升至20%,對公司EPS貢獻約0.32元。
除如Dell等新客戶的擴展外,華碩於增加既有客戶產品線的深度亦不遺餘力。以日系廠商Sony而言,華碩自1998年開始為Sony代工主機板,去年Q3開始為Sony代工Vaio J系列的桌上型電腦準系統產品,今年Q3再增加筆記型電腦產品線的代工;預估明年除在NB代工訂單可望持續成長外,眾所矚目的PS II訂單亦可望委由華碩代工。根據Dataquest統計,2001年全球影音遊戲機市場約3,820萬台,年成長率9.1%,Sony市場占有率達七成位居市場龍頭地位;Sony基於同業競爭更形激烈,且遊戲機市場行銷策略多採以軟體補貼硬體,硬體的製造利潤甚為薄弱甚至不敷成本,故Sony已規劃逐步增加PS II委外代工的比重。現階段與Sony關係密切,且可望獲得委外訂單者包括鴻海及華碩兩家廠商,雖近期媒體報導曾指出鴻海以低價搶得多數的PS II訂單,惟研究部認為華碩以品質、研發取勝,加上分散供貨風險的考量,及雙方以往的合作經驗,Sony未必然會將全數PS II交由鴻海代工。以Sony上半年合計出貨量已逾1,000萬台,研究部以假設全年出貨量2,000萬台、每台代工價250USD、毛利率10%進行其敏感度分析,預估對華碩的EPS貢獻度將介於0.18~1.77元;考量Sony初期不致大幅放寬委外代工幅度下,研究部認為對華碩合理的貢獻區間將落於0.40~1.11元。
華碩PS II訂單敏感度分析
委外比率∕華碩訂單比率 |
20% |
30% |
40% |
50% |
20% |
0.18 |
0.27 |
0.35 |
0.44 |
30% |
0.27 |
0.40 |
0.53 |
0.66 |
40% |
0.35 |
0.53 |
0.71 |
0.89 |
50% |
0.44 |
0.66 |
0.89 |
1.11 |
60% |
0.53 |
0.80 |
1.06 |
1.33 |
70% |
0.62 |
0.93 |
1.24 |
1.55 |
80% |
0.71 |
1.06 |
1.42 |
1.77 |
資料來源:統一投顧
3.大陸產銷佈局
華碩除在自身長處的研發、產品面持續著墨、強化外,在生產面亦將陸續建構全球運籌及服務體系,目前除於蘇州及台灣設立亞洲生產據點外,在歐洲的荷蘭及美洲矽谷都將設置倉儲中心。現階段在大陸的生產據點規劃朝垂直整合、系統組裝的EMS發展,將以強化公司長期的競爭力為目標;目前轉投資的名碩、凱碩、係碩均已開始投產,康碩、百碩則預計Q4完工量產,初期規劃產能以自給為主,目前如Sony的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等產品均已在大陸廠生產,公司預估三年後將會有近50%的產值出自大陸生產據點。
大陸轉投資事業
地點 |
公司 |
資本額(M USD) |
營運內容 |
地點 |
公司 |
資本額(M USD) |
營運內容 |
上海 |
華捷聯合信息 |
5.6 |
銷售維修
服務中心 |
蘇州 |
百碩 |
7.0 |
PCB |
華維 |
1.0 |
康碩 |
9.8 |
連接器 |
廣州 |
華捷科技 |
5.6 |
凱碩 |
12.0 |
MB |
|
|
|
|
系碩 |
6.5 |
機殼 |
|
|
|
|
名碩 |
12.0 |
SPS |
資料來源:統一投顧
在看好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前景下,公司亦在大陸市場推出自有品牌的Desktop System,今年並已投入5億的行銷費用,除於上海、廣州、北京、成都建立行銷據點外,尚設置1個維修據點及600餘個專賣店,將推廣華碩的主機板、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Celeron、P3、P4等高低階產品)等全系列的產品,對象括及商用及消費用市場。目前公司單月於大陸NB銷售量逾8千台、主機板出貨量亦有7萬片以上的水準,於大陸市場拓展已漸具成效。
4.新產品研發
公司基於提供客戶完整產品解決方案的考量,對於新產品研發投入亦甚為積極,目前R&D人員已由年初的400人增加至700人;除在既有產品MB、NB、光碟機、附加卡持續提升技術外,亦投入PDA、Smart phone相關的產品。在新產品技術研發部分,公司今年中於中科院引進無線通訊人才成立研發九部,主要投入Wireless、手機相關產品,短期採技術導向,朝GPRS相關的Wireless產品作技術研發,目前已有相關無線通訊模組問世,長期則規劃朝第三代無線通訊WCDMA發展。公司認為未來不論是手機或是相關的產品均是可行的方向。
公司在規劃新產品、技術的發展原則,係以自有品牌為優先,且基於市場考量,僅於中國大陸、義大利、俄國、德國等地拓展華碩品牌,並不與擁有全球優勢、美國市場領先地位的OEM客戶作相互競爭,故市場區隔甚為分明,不易與代工客戶產生利益衝突問題。目前公司新產品的研發已逐步顯現出成果,如在寬頻應用如ADSL Modem、VoIP、IA產品及無線區域網路IEEE802.11b等產品開發部分,現階段ADSL、Cable modem均已通過國際標準,且開始少量出貨;以ADSL modem及VoIP閘道器而言,即已獲日本Yahoo約10~15萬台標案。此外,PDA產品亦接獲日本NEC的代工訂單,估今年出貨量約3萬台,且雙方正進行後續衍生機種的開發,預估明年PDA訂單可望大幅成長。
獲利預估及投資建議:
第三季產品毛利率受惠於產能利用率的提升,及晶片組折讓金額的入帳,Q3毛利率為23.6%、營利率為18.2%,較Q3毛利率21.6%、營利率16.3%增加約2%,但因OEM/ODM比重的提升,故仍低於Q1毛利率25.1%、營利率21.4%的水準。整體獲利雖缺乏業外如同Q2的大幅匯兌收益挹注,但因本業毛利率的提升及營業費用率的降低,加上所得稅的回沖利益,故Q3稅前盈餘較Q2成長8%,稅後盈餘則較Q2成長26%,符合市場預期水準。
年/月 |
01Q1 |
01Q2 |
01Q3 |
01Q4(F) |
2001年(F) |
2002年(F) |
營業收入 |
20,981 |
15,957 |
17,353 |
22,907 |
77,198 |
87,752 |
營業毛利 |
5,267 |
3,452 |
4,087 |
5,260 |
18,065 |
20,412 |
營業利益 |
4,493 |
2,598 |
3,166 |
4,150 |
14,407 |
16,619 |
營業外收支 |
609 |
745 |
429 |
445 |
2,228 |
3,208 |
稅前淨利 |
5,102 |
3,343 |
3,595 |
4,595 |
16,635 |
19,826 |
稅後淨利 |
5,098 |
2,915 |
3,663 |
4,365 |
16,041 |
18,835 |
每股盈餘(元) |
3.25 |
1.86 |
1.85 |
2.21 |
8.11 |
9.53 |
|
|
|
|
|
|
|
營業毛利率 |
25.1% |
21.6% |
23.6% |
23.0% |
23.4% |
23.3% |
營業利益率 |
21.4% |
16.3% |
18.2% |
18.1% |
18.7% |
18.9% |
稅前淨利率 |
24.3% |
20.9% |
20.7% |
20.1% |
21.5% |
22.6% |
資料來源:統一投顧 單位:百萬元
研究部預估Q4隨著產品出貨量持續提升,估計Q4營收可達229.07億(QOQ+32%),稅前盈餘45.95億(QOQ+28%),EPS為2.21元;全年營收估計約771.98億,稅前盈餘為166.35億,EPS為8.11元。展望2002年,研究部預估在Dell主機板訂單、Sony的PS II、NB訂單、日系廠商的PDA訂單等持續成長下,營收可達878.09億(YOY+14%)、稅前盈餘達198.38億(YOY+19%),EPS為9.53元。以目前股價115元、2001年EPS8.11元、2002年EPS9.53元估算,目前本益比分別為14倍、12倍,建議長期買進,本益比以15倍計算,目標價140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