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09-22 06:22:43 黃文章 發佈
美股三大指數週五上漲,連續第二天創下收盤歷史新高,因美中推進貿易談判,以及科技股漲勢的帶動。投資者關注川普與習近平對話的細節,川普在會談後發文稱:「我們在許多非常重要的議題上取得進展,包括貿易、芬太尼、結束俄烏戰爭的必要性,以及對TikTok協議的批准。」
道瓊工業平均指數9月19日終場上漲0.37%(172.85點)、收46,315.27點。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0.49%(32.40點)、收6,664.36點。那斯達克指數上漲0.72%(160.75點)、收22,631.48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0.73%(45.92點)、收6,232.24點。上週,三大指數分別上漲1%、1.2%、2.2%。
道瓊指數前5大權重股當中,高盛(權重10.71%)上漲0.09%,微軟(權重6.77%)上漲1.86%,開拓重工(權重6.22%)下跌0.09%,家得寶(權重5.56%)下跌0.43%,宣偉(權重4.66%)下跌0.79%。
蘋果新款iPhone開售,股價大漲逾3%。蘋果(AAPL)股價週五上漲3.2%,因公司新款iPhone 17 Pro、ProMax與iPhone Air全面開售。美國銀行(BofA)與中國零售平台京東(JD.com)的初步數據顯示,早期需求強勁。蘋果在「七巨頭」科技股中表現落後,今年迄今下跌逾1%,因其人工智慧計畫未能令華爾街驚豔。蘋果股價上一次創下歷史新高是在去年12月,略高於259美元。
Motley Fool特約股市分析師丹尼爾・弗爾伯(Daniel Foelber)報告表示,從長期來看,標普500指數自1957年設立以來,包含股息的年化總報酬率達到10.3%,使其成為一個長期累積財富的卓越工具。10.3%的年化報酬率可以在30年間將1萬美元變成超過18.9萬美元,這充分展現了複利效應的威力。
但標普500很少在單一年份就產生那個平均的10%報酬率,往往是少數幾年表現異常突出,抵銷了其他年份平庸的表現。而在當今的標普500中,由超大型成長股所主導,該指數未來的波動性可能會更大。
報告指出,2026年標普500指數的走勢,將取決於AI投資落地效果、利率政策、企業盈利能否兌現、地緣政治及貿易政策變數。這些因素可能使市場在2026年出現「遠高於10%的上漲」或「顯著下跌」的兩極結果,波動性勢必加大。
標普500指數中有39%集中在所謂的「十大巨頭」股票——分別是輝達(Nvidia)、微軟(Microsoft)、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谷歌母公司Alphabet、臉書母公司Meta Platforms、博通(Broadcom)、特斯拉(Tesla)、甲骨文(Oracle)以及網飛(Netflix)。並且,標普500中超過一半的權重實際上只集中在25家公司身上,這意味著僅僅5%的成分股就掌握了一半的影響力。
上週,通訊服務類股漲幅最大,上升3.4%,其次是科技類股上漲2.1%,以及非必需消費品類股上漲近1.5%。工業和金融類股也小幅上升。在科技類股中,英特爾 (INTC) 股價飆升23%,因為輝達 (NVDA) 表示將以每股23.28美元投資50億美元購買英特爾股票,作為雙方合作的一部分,旨在開發客製化的資料中心與個人運算產品。
上週,Google母公司Alphabet (GOOGL) 在通訊服務類股中漲幅最大,上升5.8%。Google與PayPal (PYPL) 宣布達成多年合作夥伴關係,以探索一系列數位商務解決方案。此外,根據媒體報導,Google將在歐盟的11月期限內,提出其廣告技術業務的調整方案,以應對35億美元罰款,但不會提供歐盟和公司競爭對手先前要求的全面拆分方案。
標普500指數11大類股漲跌幅分別為:通訊服務(0.51%)、可選消費(0.34%)、基本消費(-0.25%)、能源(-1.28%)、金融(0.22%)、醫療保健(-0.15%)、工業(0.21%)、資訊科技(1.19%)、原材料(0.22%)、房地產(-0.47%)、公用事業(0.65%)。
個股表現部分,科技龍頭:蘋果(3.20%)、微軟(1.86%)、谷歌(1.15%)、亞馬遜(0.11%)、臉書(-0.24%)、特斯拉(2.21%)。半導體晶片:美光(-3.65%)、超微(-0.34%)、輝達(0.24%)、高通(-0.76%)、德州儀器(-1.24%)、英特爾(-3.24%)。台股ADR:台積電ADR(-1.40%)、聯電ADR(2.15%)、日月光ADR(-0.09%)、中華電信ADR(-0.92%)。
(圖片來源:MoneyDJ理財網資料庫)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