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瓦隆區發展農電共生面臨法規不明、行政程序繁瑣僵化困境
比利時瓦隆區發展農電共生之困境
農電共生(Agrivoltaïsme),意指於既有農地上結合光電設施,在不影響農業生產下,增加農民收入並發展綠能。依循比利時合約慣例,農民僅需出租土地收取租金,無須投資。此一雙贏技術,卻在比利時瓦隆區深陷發展僵局。
能源轉型之政策目標
為遵循歐盟「Fit for 55」減排方案,比利時瓦隆區政府頒布「2030空氣氣候能源計畫」(PACE 2030),目標溫室氣體排放量於2030年前降低55%。瓦隆區地廣人稀,工業化程度不及佛拉蒙區,具備發展大型太陽能園區之潛力;相關研究亦指出,瓦隆區僅需利用小於0.6%之農業可用面積(SAU),便可滿足其太陽能發電目標,然此願景至今前景未明。
糧食主權與能源自主之拉鋸
農電共生模式之核心爭議,在於「糧食安全」與「能源主權」間之權衡。開發商與期望收入多元之農民,看重其優渥租金收益與能源轉型前景;農業工會則憂心高價租賃推升農地行情,恐誘使農民棄耕,進而威脅糧食供應。
行政繁雜與前景未卜
瓦隆區農電共生當前最大阻礙,源於法規不明及行政程序之繁瑣僵化。因缺乏專法框架,計畫許可申請困難重重,曠日廢時且結果難料,已令業者備感挫折,醞釀轉往鄰國投資。至今,瓦隆區政府對農電共生仍無明確規範,致使未來發展前景茫茫,從業者到農業工會,各方均認為政府須儘速裁斷,以決定瓦隆區農電共生產業之發展。(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