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案離境後確診 未做疫調恐難釐清感染源
繼日本工程師返國確診染疫後,又有一名香港個案,從台灣返國後,在隔離期間被驗出確診。算下來,最近就有5起個案,被動被驗出確診。專家示警,主要就是因為我國篩檢量太低,應該要對像是中南美洲等高風險國家地區,進行入境全篩。另外,台灣針對PCR檢測陽性的標準,把Ct值設在35,相較日本、其他國家,標準都有點過低,直到最近才有修正,也被質疑動作太慢。
台灣本土宣稱零確診,卻頻頻出現有外籍人士在返國後,被發現染疫。從最早的日籍女學生開始,到泰籍移工、比利時工程師,以及最新新增的日本工程師和在隔離期間趴趴走最後被發現確診的香港女子。算下來已經有五名個案,明明都在台灣待過,卻都不是我國主動篩檢出來,難以釐清感染源。其中我國的PCR檢測標準,又再次 被放大檢示。主要是因為我國在PCR核酸檢測判斷陽性的標準,原本設在Ct值小於35才會判陽。有別於日本,和國際檢驗大廠,把Ct值診斷切點,設在37、38,國內標準有點太低。近期才改為,要是檢測結果落在35-40之間,會再次採檢確認,依舊被質疑動作太慢。另外,隨著離境確診者增加,專家示警,這也反映出國內篩檢量能非常不足。專家學者一再建議,應該要針對高風險國家入境全篩,同時也要針對國內的高風險地區、職業做調查,從篩檢超前部署,否則零確診神話,只怕成為假象。(本文由 台視新聞 授權轉載)
分類主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