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缺乏大貨幣體系支撐,利率偏高、福利支出沉重
英國陷入政治與財政雙重考驗
依據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英國經濟正面臨嚴峻挑戰,主要原因包括通貨膨脹持續高企,政府債務和赤字居高不下和生產力成長緩慢。其中,英國長期政府公債殖利率高於其他任何大型富裕經濟體,原本有望成為經濟成長動力的基礎設施和住房建設計畫亦成效不彰,致使80%的英國人認為政府管理經濟不善。
但英國並未陷入衰退,2025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甚至居G7之冠,就業穩定、服務業強勁、零售表現良好,加上倫敦金融城、頂尖大學與英語優勢,長期結構性實力仍在。然而,公共財政是最大弱點:淨債務從2005年GDP的35%升至95%,即使在無危機下,政府每年仍借款超過GDP的4%。與美國、法國相比,英國缺乏大貨幣體系支撐,利率偏高、福利支出沉重。
理論上,收支調整約GDP的2%即可穩定債務,標準不算嚴苛,歷史上義大利與加拿大皆曾達成,但政治體系卻缺乏解決能力。擁有157席多數的工黨政府雖有空間推動改革,卻接連在養老金與福利削減上因反彈而退縮,退休金自動調升與殘疾津貼暴增,已使社會支出失衡。
目前英國政府挽救公共財政的途徑可能剩下增加稅賦一途。政府曾於去年10月秋季預算案中宣布增稅,預計將使政府稅賦收入升至GDP的38%。問題在於,工黨在當選前曾承諾不提高廣泛的所得稅和消費稅。尋找替代方案風險巨大,工黨左翼希望對資本徵收更高的稅,此舉可能嚇退投資者,包括購買英國政府公債的投資人。
雖然不至於重演1976年IMF救助,但若政府無法自律,恐再度爆發如2022年迷你預算案般的市場恐慌,最終由市場強迫英國調整財政,對整體經濟造成更大傷害。英國財相Rachel Reeves將於今年11月26日發布秋季預算案,其需審慎評估任何政策對整體經濟帶來的影響。(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