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1-11-18 12:40:55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第四屆全球企業永續論壇(GCSF)昨(17)日於台北揭開序幕,MSCI台灣區業務負責人暨執行董事陳彥霓於會中表示,全球各國因應氣候危機、追求淨零排放的動能雖不斷升溫,但在上市公司氣候風險揭露方面,仍然存在重大差距;而氣候訊息揭露,對於投資者評估公司的碳密度及投資組合績效的影響非常大。
她指出,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披露工作組(TCFD)這類自願性的倡議,對參與者沒有強制力,揭露氣候相關風險的資訊因而顯得良莠不齊。現在的氣候風險揭露,必須要從過去的自主承諾轉變為更強制的規範,才能督促企業提出揭露程度與品質俱進的報告。目前英國、法國、香港、紐西蘭等已提出強制性的氣候風險揭露規劃,台灣金管會於去年提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引導金融業及企業重視氣候變遷風險管理,但尚未制定相關細則。
她表示,MSCI ESG 研究關於氣候變遷相關的數據點有超過700個。從最基礎的碳排放、化石燃料曝險、到氣候變遷風險曝險,包含企業及地理位置之風險值,再到公司碳政策管理、低碳轉型評估等,都有完整的資料及模型協助客戶評估相關的風險及機遇。
根據上周末落幕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各國所達成的共識,為了避免全球暖化產生最惡劣的衝擊,需要更快速、有深度、持續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陳彥霓認為:「資產擁有者及資產管理業者也勢必將採用更積極且具體的行動,將資金往減碳及氣候變遷風險影響較低、甚至反而因此受惠的資產移動。」也因此,投資者需要了解投資組合公司淨零排放的具體目標和時程、投資公司屬於低碳轉型過程中哪一類資產?以及投資組合可能帶來的潛在升溫。
她說,儘管越來越多的全球企業公開承諾實施以氣候為重點的目標,但這些承諾的強度和具體細節卻差異很大。對機構投資人而言,如何去評估被投資公司是否有實現承諾,需要有相對應的工具才能進行管理。
她介紹,MSCI已於9月份根據TCFD最新框架,推出「預計升溫」(Implied Temperature Rise)解決方案。「預計升溫」使用前瞻性指標,來評估上市公司對淨零排放的承諾與全球溫度目標的一致性。MSCI可以協助客戶運用MSCI分析系統工具及完整的氣候變遷模型及數據,製作出完整符合TCFD框架之報告。
MSCI已於10月在官網上公開逾2,900家公司(MSCI ACWI指數成分股)的「預計升溫」資料,使投資人能夠獲得需要的資料和透明度,以掌握向淨零排放的過渡。
MSCI亞太區ESG與氣候研究部主管王曉書則認為,氣候變遷已成為機構投資者關鍵風險,將同時給金融業帶來系統性風險和新的投資機會。管理這些氣候風險和抓住新的機遇,對於保護並提高投資表現,以及實現永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
王曉書指出,全球上市公司面對氣候挑戰其實備受壓力。MSCI每季發布淨零追?報告(Net Zero Tracker),揭露MSCI全球可投資市場指數(MSCI ACWI IMI)中,近一萬家上市公司邁向淨零及世紀末控溫的現階段表現。該報告發現,上市公司與全球氣候目標嚴重不一致;只有一成的上市公司有望實現《巴黎協議》中升溫限制1.5 °C之內;而只有四成左右(43%)的公司能將升溫控制在2.0 °C之內。以地域來看,包括亞洲和歐美地區的新興市場有更多對全球未來升溫影響較大的公司,所以面臨的控溫壓力更大。如果目前情況持續未見改善,預估全球上市公司將導致氣溫上升3°C。
她指出,監管者和投資者都在積極推動企業向低碳轉型;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企業碳排放量確有下降,但今年因能源緊缺和生產回溫,企業的碳排放量也緩慢回升,這個趨勢對上市公司不容樂觀。
她強調,全球朝低碳轉型,不論是對經濟或產業的重塑,都將會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影響,不光是短期的波動而已;而且它帶來的影響可能創造出全球市值最大的新企業,或對工業生產、個人生活模式帶來全新改變,任何企業都需做好準備,才能應對全球宏觀趨勢下的重要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