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09-09 11:25:05 黃立安 發佈
在AI運算浪潮推動下,資料中心對高速、低功耗互連的需求急遽升溫,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被視為突破頻寬與能效瓶頸的核心技術,其中CPO共同封裝光學(Co-Packaged Optics)更被業界視為下一階段的關鍵解決方案。從IC設計、晶圓代工、測試封裝到中間的關鍵光通訊零組件,全球供應鏈正加速投入,2026年有望迎來CPO元年,將成為資料中心邁向低功耗、高速互連的重要轉折點。
2025年度SEMICON Taiwan國際半導體展將於9月10日至12日舉行,主辦單位SEMI 日前已率先舉辦「矽光子國際論壇」,聚集台積電(2330)、輝達、博通、AMD、Google Cloud、日月光(3711)、格羅方德、Lumentum、Keysight及SENKO等國際大廠,深入探討矽光子與CPO的發展趨勢。
供應鏈普遍認為,傳統可插拔式光模組雖便於更換維護,但在速率提升至100G/通道、200G/通道後,長距離PCB走線造成嚴重訊號衰減與功耗瓶頸。為改善問題,產業提出載板光學(OBO)方案,將光模組移至交換機ASIC附近縮短電氣路徑。然而,隨著AI時代資料傳輸需求爆炸成長,產業普遍認為未來必然走向CPO與Optical I/O。
儘管市場看好CPO,但供應鏈也指出,仍面臨幾項關鍵挑戰,像是異質整合、散熱設計、高密度光纖連接標準、雷射來源有限等挑戰。業者舉例,高密度光纖連接與可靠度標準目前尚未完全統一,仍需產業協作,以及雷射來源有限,具備整合雷射能力的廠商不多,造成供應鏈集中化。
為解決挑戰,國際間正逐步形成協同生態,台灣光通訊供應鏈積極卡位,上詮(3363)攜手台積電發揮晶圓代工與光學技術優勢,眾達-KY(4977)與博通合作推進CPO應用,聯鈞(3450)、聯亞(3081)、波若威(3163)、光聖(6442)等業者亦積極布局,形成完整網絡。
在技術發展時程方面,產業回顧,早期市場以可插拔模組為主,2014年起支援100G,隨後在2020至2021年進入400G/800G時代。
然而隨著資料傳輸速率持續提升,業界逐漸推進至OBO與CPO技術。2023至2025年間,800G可插拔式光模組已邁入量產,但在功耗與散熱上面臨挑戰,1.6T插拔式產品則進入驗證階段。
產業預期,2026年CPO將率先導入超大規模資料中心,2027年則進入3.2T與6.4T時代,屆時CPO可望取代大部分可插拔模組,並與矽光子深度整合,推動資料中心朝低功耗、高整合、可擴展的新架構邁進,未來更可能延伸至XPU與AI加速器等專用晶片。
目前CPO處於初期發展階段,研究與部署成本較高,但業者認為,長期來看具備成本優勢,不過短期內市場仍呈現可插拔與CPO雙路並行,因CPO需仰賴大面積光電晶片整合與光纖耦合設計,技術門檻更高。
在產業模式方面,供應鏈指出,過去由設計端主導,如今AI時代更強調設計、製造與標準緊密協作,PDK(製程設計套件)不再僅由客戶自行處理,而需供應商端提供並經嚴格驗證,以支撐大規模量產,代表產業須建立更大規模的供應鏈合作機制,加速創新並強化新技術導入能力。
供應鏈認為,台系業者須與NVIDIA、Broadcom等的CPO開發進程走勢配合,若2026年如期放量,台灣供應鏈將是由800G/1.6T插拔轉向CPO量產的首批受惠者,其中光通訊業者若能在光主被動元件、雷射、模組設計、光纖與耦合技術等領域強化優勢,並緊密銜接美系供應鏈需求,將有望搭上CPO爆發的成長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