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09-19 09:49:34 黃文章 發佈
《MINING.COM》9月18日報導,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報告表示,大宗商品經歷了艱難的十年,但多種結構性因素表明,在長期投資不足之後,下一輪超級週期的舞台可能正在形成。
大宗商品超級週期是由重大主題性轉變驅動的長期強力波動。1970年代的超級週期,由地緣政治供應衝擊與寬鬆貨幣政策共同推動;2000年代初的超級週期則以中國歷史性的城市化熱潮為特徵。如今,在供給與需求兩端都有結構性因素,可能催化下一輪大宗商品繁榮。
首先,大宗商品整體供應前景存在幾個脆弱點,一旦受到考驗,可能支持長期看漲的格局。關鍵資源及其加工能力高度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例如,標普全球(S&P Global)報告稱,全球40%以上的銅產量來自智利與秘魯;超過50%的鐵礦石供應來自澳大利亞與巴西;僅哈薩克就佔全球鈾礦供應的40%以上。
這種集中不僅限於開採,還延伸至精煉。中國精煉了全球近90%的稀土元素,這些元素對電動車及國防系統至關重要;同時,中國精煉了超過40%的銅,對人工智能與電氣化具有關鍵作用。
已有國家利用其大宗商品供應控制作為地緣政治槓桿。例如,2025年中美貿易爭端期間,中國暫時限制稀土出口,美國則在與歐盟及韓國的關稅協議中納入長期液化天然氣(LNG)購買承諾。將能源安全和依賴性納入貿易與地緣政治討論的趨勢,創造了持續的風險溢價,可能導致未來供應嚴重中斷。
需求端也出現強大的長期趨勢,對大宗商品價格長期看漲。全球電氣化與碳減排進程對金屬需求極高。以銅為例,傳統建築行業仍是重要消費者,但電動車、可再生能源系統及支撐它們的龐大電網基礎設施將帶來爆炸性增長。
國際能源署(IEA)稱銅為「全球關鍵礦產」,並估計按現有政策與已公告項目供應,2035年可能出現30%的潛在供應缺口。這不是週期性短缺,而是供應基礎不足與需求加速之間的結構性碰撞。
金融環境也正對大宗商品有利。經通膨調整後,銅價仍比2011年峰值低30%;油價及彭博大宗商品指數則比2008年峰值低70%。相比之下,美國標普500指數仍創名義歷史新高,自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前高點起幾乎翻了三倍,即便經通膨調整。
國際銅業研究組織(ICSG)發布的全球銅礦與精煉銅市場展望(2025–2026)報告表示,全球精煉銅產量預計在2025年增長2.9%,2026年增長1.5%。2025年全球精煉銅消費增長預估為2.4%,達到2,800萬噸。2026年全球精煉銅消費預估將達到2,852萬噸。全球精煉銅市場供需預計2025年過剩28.9萬噸,2026年過剩20.9萬噸。
(圖片來源:MoneyDJ理財網資料庫)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