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09-01 10:30:58 黃文章 發佈
《The Western Producer》8月29日報導,中國的穀物採購大幅下降,長期前景不容樂觀。去年,中國僅購買超過2,000萬噸小麥、玉米、大麥和高粱,2025/26年度預計購買量也大致相同。這遠低於2021/22年度的6,000萬噸,並與2023/24年度採購量接近。
阿格斯媒體(Argus Media)駐中國市場分析師張璐表示,中國穀物進口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國內產量創新高。2023/24年度,中國小麥和玉米產量達到歷史新高,2025/26年度玉米產量預計將達2.95至2.98億噸。
張璐表示,當國內產量高時,中國通常透過年度小麥和玉米關稅配額來控制進口(小麥960萬噸、玉米720萬噸),配額內進口稅1%,超出配額的進口稅則高達65%。張璐指出:「如果買家沒有配額,幾乎不可能成交。」
保稅區限制也是原因之一。保稅區允許進口貨物存儲、加工或再出口而無需立即繳稅。但自2024年4月起,保稅區加工商被要求限制操作能力,這也限制了中國的玉米和小麥進口。此外,中國本地價格低迷,中國小麥和玉米價格處於過去六年的低端,降低了進口吸引力。
中國大麥進口下降幅度較小,因釀造大麥需求保持穩定,但因本地玉米便宜,飼料用途減少。高粱進口下降,原因包括飼料需求下降及美國高粱進口關稅高;此外,高粱用於釀造白酒,但年輕人偏好啤酒和葡萄酒,需求減少。
張璐表示,由於湖南、江西和江蘇等主要產區受炎熱乾燥天氣影響,2025/26年度小麥產量可能下降,收割期暴雨也導致部分地區品質問題。政府預測小麥產量將僅微降0.1%,但市場人士認為減產可能在200萬至500萬噸之間。張璐指出:「這些損失需要靠進口來彌補。」
此前,因2018/2019年非洲豬瘟影響,生豬存欄大幅下降,2020年生豬存欄回升,飼料需求大增,推高進口量。但目前情況相反,自2023年起,中國生豬養殖利潤下降,生豬存欄縮減。2025年7月底,中國農業部宣布計劃減少種豬數量、控制生豬屠宰重量並抑制新增產能,以穩定生豬價格。張璐說:「這意味著未來生豬存欄減少,飼料需求下降。」
長期來看,中國人口已在2021年達到頂峰,預計到2034年將以每年平均1.3%的速度下降,且人口老齡化,未來肉類消費及飼料需求減少。中國單產仍低於世界其他地區,國內產量仍有增長空間。政府預測到2034年玉米產量可超過3.2億噸,小麥產量可達1.43億噸。鑑於本地產量上升,加上飼料部門需求疲軟,未來幾年中國穀物進口前景不佳。唯一潛在提升因素是中國可能擴大生物燃料使用。
根據美國農業部月報,中國小麥進口量從2023/24年度的1,363萬噸,下降至2024/25年度的417萬噸,本年度進口量預計為600萬噸。玉米進口量從2023/24年度的2,341萬噸,下降至2024/25年度的400萬噸,本年度進口量預計為1,000萬噸。黃豆進口量相對持穩,從2023/24年度的1.12億噸,下降至2024/25年度的1.065億噸,本年度進口量預計為1.12一噸。
(圖片來源:MoneyDJ理財網資料庫)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