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峴港市頃舉辦「生物多樣性金融倡議」(BIOFIN)第11屆歐亞、太平洋區域會議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與越南政府頃於2025年9月23日至25日於越南峴港市舉辦「生物多樣性金融倡議」(BIOFIN)第11屆歐亞、太平洋區域會議。此次會議吸引來自歐洲、亞洲及太平洋地區之120多位生物多樣性金融專家與政府代表參與,為越南峴港市歷來規模最大之生物多樣性金融交流之一。
越南農業部次長阮國治(Nguyen Quoc Tri)致開幕詞表示,越南自1989年以來一直是多個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之成員,並參與BIOFIN倡議。越南始終將永續發展與自然保護視為國家發展戰略之優先事項
多年來,越南在生物多樣性保育方面取得許多重要成果。森林覆蓋率穩定維持在42%,對維護生態平衡和碳吸收有很大幫助,保護區面積亦不斷擴大,其中包含9個拉姆薩爾濕地(國際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11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可之生物圈保護區;15個東盟遺產公園等。
越南之森林環境服務付費政策不僅為人民創造永續收入來源,每年更需投入逾3兆越盾(約1.17億美元)用於森林保護與社區生計發展。同時,越南亦正逐步研究並推動多元化之金融工具,如碳信用、生物多樣性信用、自然風險保險及保護基金之建立。
為期三天之會議聚焦於如何運用創新資源、改革公共政策、加強公私夥伴關係,以及拓展國際合作。討論重點包括推動新一代綠色金融工具之發展,如綠色債券、生物多樣性信貸,以及混合融資機制。該等創新措施可視為有望成為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資金缺口(估計每年超過7,000億美元)之可行方案。同時,來自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蒙古、泰國、斯里蘭卡及印度之專家與政策制定者,在會中亦分享各自推動並複製自然永續融資模式之成功經驗。
專家表示,生物多樣性融資不僅涉及資金籌措,更關乎系統性之轉型,從民生、生計,到企業運作與公共預算,皆與自然緊密相連。自2018年以來,BIOFIN已協助41個國家籌集超過16億美元的自然保護資金,其中包括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斯里蘭卡、蒙古及哈薩克等國之成功案例。
峴港市人民委員會陳南興(Tran Nam Hung)副主席在會上表示,隨著行政區劃之調整,峴港市之範圍、人口以及發展空間都得到擴展,此為城市帶來不少發展機遇;然而對自然資源管理、生態保護及生物多樣性等需求亦隨之增加,成為峴港市未來發展之關鍵課題。
陳副主席續表示,峴港市始終尊重並感謝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之支持。這種夥伴關係不僅提升峴港市之環境管理能力,亦有助於改善當地居民之生活條件,為峴港市塑造「綠色、現代化、宜居城市」之形象做出重要貢獻。(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