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來,ABB(中國大陸)保持訂單額、銷售額和員工總數集團第一的領先地位。ABB在中國大陸銷售額從2001年的約10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44億美元。
10年來,中國大陸不斷優化的政策、投資和經營環境有目共睹,富士施樂在中國大陸亦取得長足的發展。如今,中國大陸已成為富士施樂主要的生產基地,也是富士施樂最具成長性的重要市場,中國大陸更逐漸成為富士施樂增長的強勁引擎。
中國大陸市場在全球策略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周年之際,在中國大陸外商投資企業絕大多數有此共識。
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實際利用外資的規模已經由2001年的469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147億美元,增幅達145%。目前來中國大陸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超過190個,在中國大陸外商投資企業已達34.7萬個,世界500強企業中的480多家已在中國大陸開展經營活動。中國大陸不僅利用外資總額連續19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還在2009年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吸收外資國。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前10月,外商在中國大陸投資新設立企業22,368家,實際直接投資金額950.12億美元,比同期分別增長5.6%和15.86%。
外資加大對中國大陸投入是由於中國大陸政府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法制統一原則、透明度原則、非歧視原則等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法治原則得以確立。10年來,中國大陸制定、修訂、清理、廢止了3,000餘件法律、法規。關稅總水平從15.3%降至9.8%,工業品的平均稅率從14.7%降到8.9%;全部取消了進口配額和進口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放開了對外貿易經營權。在按WTO分類的160多個服務貿易部門中,中國大陸已開放100個,成為全球最開放的市場之一。
外資加大對中國大陸的投入,還由於中國大陸建起市場經濟體制,普及市場經濟觀念,改革開放被社會各界所認同,經濟環境穩定,勞動力資源豐厚。當然還由於中國大陸具有潛力巨大、快速發展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上能夠獲得更高的收益。
在上世紀後期初試中國大陸市場之後,外資企業10年來不斷調整對中國大陸市場發展策略,無論是對資源、人才、技術的利用,還是在品牌、項目、資本的投入,都逐步從短期性向長期性轉變,從外來化向本土化轉變,從注重投資數量向更加注重投資質量轉變。
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從短期性向長期性轉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從綠地投資向股權投資發展,由此與中國大陸企業的關係由契約型深入發展到合作夥伴型。由並購或股權投資形成夥伴關係後,外資可以共用中國大陸原有的基地、人才、原材料採購和產品銷售客戶資源,借此能與自己的既有業務形成相互促進的協同效應,擴大市場。如近期帝亞吉歐控股水井坊,雀巢收購徐福記,百勝收購小肥羊等等。
當然,外資以並購的方式進入中國大陸需要經過“三道門檻”,依次是產業進入政策即《外商在中國大陸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反壟斷調查以及國家安全審查。2011年9月1日起實施的《商務部實施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制度的規定》中,還首次提出“從交易的實質內容和實際影響”來判斷並購交易是否屬於並購安全審查的範圍。(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