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07-03 09:00:34 記者 張以忠 報導
和碩(4938)董事長童子賢(附圖)出席鏡週刊2025台美經濟新局高峰論壇時,剖析美國能躍升為全球強權的核心關鍵。他指出,美國之所以能長期主導世界,關鍵來自四大要素,即具備培育人才的環境、在科技領域的探索與創新精神、全民普遍的勤奮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文化。這四大要素形塑了美國的制度優勢與國力根基,讓其在全球競爭中穩居領先地位。然而,觀察川普執政期間,尤其是在其第二任期所推行的政策,卻與這些核心價值背道而馳。
童子賢爬梳美國歷史後發現,有多個精神氣質共同形塑美國邁向強權的文化根基,而這些根基正是觀察川普所推行的種種政策能否邁向成功的觀察指標。他指出,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堅定支持共和制度、普及政治參與,並強烈反對中央集權的膨脹,並推行「進步主義」,使這些理念在他任內得以實現。
童子賢說,進步主義具備自癒能力。即使美國社會潛藏各種矛盾,譬如種族主義,甚至白人之間,如愛爾蘭人、義大利人、英格蘭人與德國人彼此間也存在深刻摩擦;以及資本主義所造成的貧富差距;還有過去奴隸制度所留下的歷史創傷等,這些問題理應是共產革命能夠發動的溫床,但革命最終未能在美國發生,正是因為美國社會中出現了進步主義這個強大的白血球,不斷療癒社會的創傷。
另一個則是哥倫比亞女神的形象。童子賢表示,哥倫比亞女神手中握著電報線,腳下是一片正在被開墾的大地,那是美國大西部拓荒時代的縮影,是19世紀「天命昭昭」(Manifest Destiny)思想的具象呈現。這種對天命的想像,是北美十三州人民對自己歷史使命的理解,他們認為自己被託付了將文明、繁榮與幸福帶給整個美洲的天職。
童子賢指出,這種使命感深刻影響了後來的美國領導人,川普身上就帶有強烈的「天命昭昭」色彩。他主張的「讓美國再度偉大」,其彷彿召喚了當年那份以美國價值推進世界進步的歷史記憶。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當使命感轉化為對外的擴張與征服時,它就不再是單純的理想,而帶有濃厚的帝國主義意味。
還有另一個美元元素是老羅斯福總統所主張的門羅主義,童子賢提到,老羅斯福總統不僅是一位進步主義的倡議者,也是門羅主義的積極推動者。門羅主義核心主張是反對歐洲列強在美洲的軍事介入,也就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歐洲不應將爭端帶到這片新大陸。而到了老羅斯福手中,這個理念被延伸為一種區域霸權的基礎。背後是將美洲視為美國利益範圍的帝國思維。
童子賢指出,回顧這些歷史,會發現川普似乎從中擷取了特定的元素。他強調種族主義,以及具有排外意味的民族主義。甚至是共和黨創立初期就主張的高關稅政策。但他所謂的「讓美國再度偉大」,到底是要重拾了是自由、法治、創新這些理想,還是只是喚起了歷史中的保護主義、帝國主義與種族主義的幽靈?
童子賢認為,美國之所以能長期主導世界,關鍵來自四大要素,即具備培育人才的環境、在科技領域的探索與創新精神、全民普遍的勤奮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文化。
童子賢表示,美國本就是一個由移民構成的社會,它之所以保持著不斷更新、創造與成長的動力,正是因為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帶來了智慧與活力。這樣的社會包容性、人才多元性與創新環境,正是美國能夠維持領先地位最深層的底蘊。
不過川普上任後總總做法卻與美國所建立起的優勢背道而馳。童子賢表示,川普具有強烈種族主義色彩、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甚至與共和黨精神中的某些傳統背道而馳,譬如傑佛遜強調聯邦權力應受限、州權優先,這與川普傾向集權、干預政策的手段形成對比。
另外,川普一再指稱全球貿易不公平,但童子賢指出,自由貿易本就是相對概念,實際上,2023年中國的貿易總額約為6兆美元,居全球之首,美國則為5.1兆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並未將軍事武器與服務貿易(例如Google雲端儲存收入)納入統計。事實上,美國每年從全球服務貿易中賺進1.2兆美元。若將貨品貿易與服務貿易合併計算,美國仍略微超越中國,保有全球最大貿易國地位。
童子賢表示,從貿易佔GDP的比重來看,美國僅佔18.6%,遠低於德國的69%。中國的貿易比重也從改革開放初期的80%、90%,下降到如今約33%。這說明,美國經濟結構本身並非依賴貿易,卻在如此低比重的基礎上徵收高額關稅以改善財政,實屬「天方夜譚」。
童子賢提到,2024年美國海關關稅收入不到900億美元,與美國總支出近6兆美元相比,不到1.6%。即使關稅收入成長10倍,也無法填補龐大的財政缺口。因此川普關稅政策並無法真正讓美國致富。
童子賢認為,美國表面上是個非常富裕的國家,但就像一棟華麗的大樓,雖然住戶富裕,卻因為不肯繳交足夠管理費,導致大廳維修、保全服務、垃圾清理都面臨困境。政府一方面不想加稅,一方面又要維持龐大開支,這正是政策的結構性矛盾。
童子賢表示,美國的國債問題,實際上75%的債務是由美國國內個人與機構持有,僅25%來自外國政府或外資。例如,波克夏公司一間企業就持有約等於中國所持國債的一半。換句話說,美國大樓雖然管理費不夠,但卻是主要向住戶借錢而維繫。
另方面,在美國製造議題上,童子賢觀察,美國自行建造的星座級巡防艦,正因為美國國內焊接工早已沒落,導致進度延誤五年,成為實質上的國安危機。根據2024年全球造船數據,中國製造佔比達59%,南韓佔25%,日本佔10%,全球其他地區僅剩6%,而美國幾乎可以忽略。這也顯示,美國堅持「一國自足」,在製造軍艦上是極為低效的選擇。若能與民主盟國如南韓、日本合作,讓他們負責船體建造,再由美國安裝核心武器與關鍵機密設備,既可降低成本,又能兼顧安全。
這樣的邏輯也適用於半導體產業。美國若堅持把所有晶圓製造搬回國內,不僅成本高昂,也未必有效率。與其如此,美國應該好好保衛台灣,讓台灣持續發展先進製程,並結合日本與南韓的技術與產能,共同構築一個穩定可靠的「民主供應鏈」。
童子賢表示,若要完整涵蓋全球製造業與消費市場,美國還必須拉攏印度。印度14億人口若能與美國3.4億人口結合,形成17億人口的超級消費與生產聯盟,美國才有可能在戰略上完成製造業的完整重建。不然,光靠美國國內市場與勞動人口,是不可能實現全產業回流的幻想。
童子賢表示,川普所構思的長期目標是否能實現,重點仍然在於幾個關鍵支柱:人才培育、族群包容、勤奮文化與科技創新。這些不僅是美國維持競爭力的基石,也是台灣與所有想要走向產業升級國家共同需面對的命題。
童子賢也認為,雖然台灣目前在半導體與高科技領域具有優勢,但若我們在人才、法規與能源這三個關鍵基礎上無法提供穩定支撐,那麼過去30年來所累積的優勢,將有可能由進步轉為退步。
(圖:MoneyDJ理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