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05-02 09:00:13 記者 萬惠雯 報導
國內太陽能電場申設困難,一個分散式大型地面電站從申請到逐次併網完工約需費時5-6年,台灣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寶晶能源*(6987)董事長蔡佳晋(見圖)表示,台灣邁向2050淨零目標的能源佈局面臨挑戰,其中再生能源當中,離岸風電因開發成本大幅上升、CPPA(綠電採購)價格談判陷入僵局,導致風力發電推動速度趨緩,業界普遍憂心將無法達成政府所設淨零轉型目標,而太陽能被視為發展再生能源主力,然土地取得困難與行政流程複雜,仍是阻礙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
蔡佳晋表示,目前離岸風機最大規格仍受限於設備與結構條件,離岸風電整體成本仍高昂,開發商經潛在報酬與風險衡量後興趣缺缺,在離岸風電推動不如預期的情況下,太陽能或其它地熱等再生能源勢必得承擔更大電力轉型壓力,而其它再生能源還在技術發展階段,所以太陽能仍是擔任淨零目標的主力,然現階段太陽能開發同樣困難重重,包括地面型光電開發受阻、土地取得難度高、開發成本升高、行政流程繁瑣,導致許多專案遭遇瓶頸。
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表示,近期已與主管機關展開協調,建議加速土地取得流程簡化、排除非耕作型地區的不當管制,並提出行政審查「分級處理」機制,盼能針對規模、風險等進行差異化審查,提高專案效率。
蔡佳晋表示,台灣電業應比照大部分的國家,係以特高壓為分界,超過20MW以上才是一類電業,或是再設立特級電業,以20MW為界,特級電業比照目前一類電業的審查流程,而20MW以下則簡化其作業流程,以利半導體等行業對台灣生能源的強大需求。
蔡佳晋表示,台灣太陽能土地取得困難,長期被冠上「滅農、缺糧」的惡名。他表示,台灣地面型光電僅占台灣農地2-3%,何況農業技術進步,使得糧食每年增加2-3%,因此太陽光電發展與缺糧問題無關。蔡佳晋表示,光電能護農、興農、助農與養農,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一樣重要,且台灣農業是缺農民而非缺農地,農村若能引進光電,不僅可以讓地利休耕、又能結合地方創生,增加就業機會,對農村發展更有幫助。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於4月30日舉辦會員大會,選出第二屆理監事,由大亞(1609)董事長沈尚弘擔任第二屆理事長,並推舉創會理事長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為榮譽理事長。
(圖片來源:記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