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10-20 10:52:09 黃立安 發佈
在AI浪潮推動下,中美人形機器人產業不僅在演算法與運算能力上較勁,更在觸覺感知、視覺模組及整體供應鏈整合能力上分庭抗禮。業界分析,中國機器人強調觸覺與感知層面的突破,美國則以AI運算與系統整合為優勢,兩者方向雖異,卻同樣指向感知、運算及執行一體化的發展路徑,而台灣現今主要以供應鏈角色切入機器人產業,包括原相(3227)、佳能(2374)、華晶科(3059)與東元(1504)也分別於感測器、AI視覺模組與關節模組等技術上積極布局。
從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來看,中國深圳的戴盟機器人業者表示,觸覺正成為機器人邁向高階智能化的核心能力,當機器人具備觸覺感知後,能透過掌握物體形狀、紋理及力回饋等訊息,更準確地理解環境並執行操作任務,中國業界開始導入視觸覺傳感器技術,將觸覺信號轉化為可視影像,再以AI演算法解析為數據,兼具高精度、低成本與抗干擾優勢。
美國則以AI與運算平台整合為發展核心,以能率集團旗下能率亞洲(7777)與佳能(2374)共同投資美國新創人形機器人Agility Robotics為例,Agility創辦人赫斯特(Jonathan Hurst)先前來台受訪時指出,現今人形機器人能進入實際應用,並非單一技術突破,而是AI演算法、電池、攝影機、感測模組及關節系統等多項技術同時成熟的結果。
Agility的人形機器人Digit搭載完整感測器陣列,透過AI演算法理解人類語境與動作,並能在環境中自主判斷與反應。「Digit可在有人靠近時自動停止甚至坐下,避免發生碰撞風險,這代表它具備真正的情境理解能力。」赫斯特強調,AI的強大運算力與即時感測回饋,是讓人形機器人能理解世界的關鍵。
由於AI驅動的人形機器人需要大量高精度的感測器、鏡頭與關節模組支撐運作,赫斯特看好台灣供應鏈具備強大的量能。在感測IC上,原相長期專注於感測器開發,看好機器人市場需要多模態感測整合,未來有機會切入機器人應用市場,目前正積極拓展並爭取合作機會。
在視覺鏡頭上,華晶科與佳能持續耕耘AI視覺領域,其中華晶科與輝達(NVIDIA)及高通(Qualcomm)合作開發影像處理方案,能依據客戶算力與通訊需求進行客製化設計。佳能則在過去承接大量AI影像相關專案,累積龐大訓練資料,同時另一大優勢在於其多光軸光學校準,可將AI技術導入校準流程,透過AI學習輔助,提升影像清晰度與辨識效果。
東元電機則以機電整合技術打造高效能關節模組,推出整合減速機、伺服驅動與高精度感測器的All-in-One設計產品,具備輕量化與高扭矩密度特性。該模組在2025台北國際自動化展中亮相,法人看好,東元將憑藉其馬達驅動與伺服技術,在機器人關節與關節領域搶占關鍵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