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1-11-10 09:01:25 記者 陳苓 報導
中國監管壓力和恒大債務危機,未降低投資人對中國市場的熱情,只是讓外資避開在海外交易的中國股債,轉向深入在岸市場。今年迄今,外資持有的中國股債總值,較去年底大增1,200億美元。
金融時報9日報導,該報估算,截至今年9月底,國際投資人持有的人民幣計價股債總值達人幣7.5兆元(1.1兆美元),比2020年底時高出人幣7,600億元。
央行數據顯示,9月底為止的一年間,人民幣計價債券不斷吸金,致使外資持有的陸債部位增至人幣3.9兆元,而且外資持有的陸股部位也增至人幣近3.6兆元,兩者雙雙年增30%。不只如此,滬/深港通的北上購股買盤也相當激烈,今年來的淨買超額達500億美元、打破歷來紀錄。
離岸市場的監管確定性較高,外資向來極度倚賴紐約和香港掛牌的陸企,來取得對陸股的曝險。然而,北京連串的監管舉動,痛擊海外的中國科技巨擘股價,讓知名投資者如軟銀願景基金等出現龐大虧損。大型全球資產管理商的經理人表示:「現在監管壓力正好相反,政策問題讓(美國掛牌股票)變得較無法投資」,投資人轉往中國本土A股尋找機會。
法興大中華經濟學家Michelle Lam指出,去年富時羅素(FTSE Russell)深具影響力的世界國債指數(World Government Bond Index)納入中國公債,讓中國在岸債市場獲得支撐,吸收了1,400億美元的被動資金流。儘管中國經濟紛擾不斷,人幣仍持穩,也提升了大眾對持有人幣資產的信心。
抗低潮 陸將轉鴿偏寬鬆?外資重回陸股 高呼買進
北京當局重手監管科技業,恒大集團又爆發債務危機,讓許多人對中國股市避之唯恐不及,陸股一度險遭熊吻。然而,現在狀況改變,中國面臨經濟低潮,外界預期北京將放寬監管壓力,讓陸股重獲寵愛。
日經新聞1日報導,陸股來到低點,陸股平均股價只有12個月落後盈餘的14倍,不及新興市場的17倍、或亞太日本除外市場的近20倍。作為對照,美股此一倍數逼近30倍。
有鑒於此,多家外資在10月底改口,對陸股看法由空轉多。貝萊德(BlackRock)表示,中國股市升評至「加碼」,貝萊德發現中國經濟週期放緩,當局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逐漸轉向鴿派,並預期監管壓力將降溫。瑞銀(UBS)和匯豐(HSBC)跟進,升評陸股至「優於大盤」。野村更說,偏好陸股勝於印度股市。
投資人並鎖定先前遭到重創的中國科技股、工業股、銀行股。個股當中,巴菲特支持的電動車廠比亞迪漲勢兇猛,10月份狂飆25%。此外,長城汽車、平安銀行、青島啤酒也都交出佳績。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