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及印度崛起,義大利陶瓷產業面臨挑戰
義大利陶瓷產業長期領先全球,並持續維持在永續發展、技術創新和設計的領導地位,2024年共有248家公司,僱用近26,000名員工,涵蓋瓷磚、陶瓷衛浴用品、餐具、耐火材料及磚塊製造,總營業額接近76億歐元,其中瓷磚為60億歐元。
專注於高端市場的義大利陶瓷產業正面臨雙重壓力:美國新徵關稅與美元貶值,以及印度生產商憑藉低廉生產成本(每平方公尺7美元,相較於義大利瓷磚超過17美元)迅速崛起。2018年迄今,印度產品在歐洲市場銷量已激增235%。
義大利陶瓷聯合會(Confindustria Ceramica)副理事長Vittorio Borelli表示,現行15%關稅,相較過去8%至10%的稅率,對企業明顯不利。尤其義大利陶瓷業處於比其他歐洲國家更高端的市場,關稅的影響更加嚴重:義大利產品每平方公尺價格比西班牙產品高出1.2歐元;義大利產品正面臨競爭力流失的風險。
雖然美國對印度等國家課徵50%高關稅,有利於義大利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空間,但同時也可能造成亞洲供應商轉向歐洲市場。Vittorio Borelli指出,歐盟曾對中國採取有效的反傾銷措施進行防禦,但對印度採取行動的效果明顯不足;歐盟反傾銷稅最高不到10%,無法減緩印度產品湧入歐洲市場的速度。
另一方面,歐洲的碳排放交易制度(ETS)加劇歐洲廠商壓力,Vittorio Borelli表示ETS並未解決環境問題,反而剝奪了企業投資於永續生產的資源。結果導致產能外移,生產集中於非歐盟國家,進而削弱歐洲產業的整體實力。
義大利陶瓷聯合會副理事長兼歐洲陶瓷製造商協會(CET)主席Graziano Verdi表示,競爭對手的銷售價格幾乎等於歐洲企業支付能源與原材料的成本。歐洲是永續發展的世界冠軍,卻要與使用燃煤窯爐、勞工權益保護極度薄弱的國家競爭。加上產品未強制標示原產地,讓真正的義大利製造價值被稀釋,甚至被『義大利風格』的誤導行銷(Italian sounding)所取代。ETS制度讓歐洲產業雪上加霜。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要求非歐盟國家向歐洲出口高碳排產品,必須符合歐洲的排碳標準,目的是防止環境傾銷與高碳排產能外移至無減碳政策的國家;Graziano Verdi表示CBAM或許有用,但必須改變目前的規定。
美國市場雖仍有不確定性。但美國是義大利陶瓷第三大出口市場,年出口額約為7億歐元。在一個進口占消費量70%的大市場中,義大利有機會可以突破10億歐元,企業盼政府理解企業在維持這樣關鍵市場占有率的迫切需求,並給予實質支持。(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