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09-23 12:07:13 劉莞青 發佈
2025年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落幕,因為國防預算與不對稱戰力的需求,連續兩屆國防展的焦點都落在無人機產業,而2024年與2025年,政府力推軍用商規無人機標案,規模一次比一次大,顯示需求急切,業者更看好緊追在無人機後的就會是無人艦艇的商機,無人艦艇更是無人機業者與傳統造船業者都積極搶進的盛況。無人載具至關重要無庸置疑,可是國內小型業者如何搶攻量產的大餅?「自殺型」無人機大量的零組件供應能量在哪裡?都是未來產業發展可能卡關之處。
政府也積極想將需求盡量分配給業界,將於2026年、2027年進行的無人機標案分成甲、乙、丙、丁、戊,除數量提升,也採用複數標,亦即單一項目有可能會有一家以上的業者得標,雨露均霑意味濃厚,但也的確給予各家業者一個機會,擠進標案窄門,然而不僅亞航(2630)要從軍規無人機跨入商規領域,漢翔(2634)也要跳下來與小型業者組隊,背後隱含卡關危機。
首先競爭門檻上,參與國家標案往往需具備一定資本額,雖然各項標案對參與者的資本額沒有必然的限制,以500億規模的無人機標案而言,要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財力參與誠屬必然,亞航與漢翔會與小型業者組隊,很大程度也是希望能夠為有技術實力的小型業者托高助跑,不因為規模受限,亞航與漢翔也可以在後續以協助量產的角色共享商機。
既往台灣在商用無人機市場上欠缺市場發展,雖然在機型開發上具有能量,卻欠缺足夠大型的業者,供應鏈業者也坦言,許多小型廠商一年產量可能最多就幾十架,兩年交出上千架的訂單是天方夜譚,不可能不組隊。
另外一個隱憂是在高階零組件與需求的錯位,業者指出國內雖說上至材料、電池更甚至酬載的設備都有完整供應鏈,可是很多零組件台灣業者已經往高規格去發展,畢竟當初低階商用市場沒有商機,以至於無人機廠商常常會身兼多種模組開發的角色來滿足自身需求又不至於超出既有的預算。
不少零組件業者在展場上都展出自身先進的技術,顯示在產業上台灣的確充分具備發展無人機的潛力,只是如何有效快速在短時間之內開發出符合市場的需求,尤其是當這個需求可能是「有去無回」的自殺型無人機適用的產品,「降規」生產應該不是難事,只是很可能還需要上下游供應鏈的協商整合,才能迸發出最大能量。
(圖片來源: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