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09-25 12:34:40 周佩宇 發佈
隨AI 伺服器功耗持續上探,散熱從系統層級往半導體層級討論,供應商紛紛投入微流道均熱片MCL(Microchannel Lid)新世代散熱方案研發,相關台廠包括健策(3653)、奇鋐(3017)、雙鴻(3324),其中健策因深耕均熱片領域,被視為國際大廠的首波設計夥伴;奇鋐與中國客戶曾配合過類似方案,並擁有散熱廠中最龐大的產能,若往後確立方向並量產後,有望成為第二供應商;雙鴻則憑藉出貨 AMD 均熱片,首次跨入該領域,產業版圖正出現重整契機。
所謂 Lid(又名Heat Spreader)是覆在晶片上的均熱片,傳統多為銅材,後續演進以均熱片構成的 VC Lid以提升等溫性與導熱速度。MCL(Microchannel Lid)則把散熱進一步推到封裝層,在Lid 上方開出微型水道,讓冷卻液靠近晶片流動,縮短熱路徑、減少介面層,等於把「Lid+水冷板」的功能整合在封裝上方。業者指出,MCL對終端客戶的總體成本可與水冷板相當,但在晶片發熱特別嚴重的情況下,MCL 能更有效把熱傳出去,散熱效率比傳統設計更好。
不過該設計的風險也同步上升。與現今主流的水冷方案而言,管路裡流通的液體為75%的水與25%的異丙醇,長期循環在 Sidecar 或散熱排內容易沉積微粒,若液體雜質堵塞或水冷板出問題,現在的方案尚可拔除快拆接頭清洗、或將水冷板整塊更換。不過MCL 與晶片封成一體,一旦漏液或通道被雜質堵塞,維修難度高,高價晶片可能跟著遭殃,可能會透過化學藥劑等方式清理,目前尚未有明確定向。
雖然目前仍處於測試階段,但健策是市場上主導設計的廠商,產品也進入驗證階段,被認為將會是首家量產的供應商。因MCL屬於半導體等級元件,其過去在均熱片領域深耕,與晶圓廠、封測廠等相關供應鏈有合作基礎,也較相近的產線、設備。在技術上,MCL需將晶片局部高熱均勻導散,避免基板因溫度變形而影響穩定度,對精度、良率與製造品質的要求也高於一般散熱模組。
相較之下,散熱廠商如奇鋐、雙鴻,過去長期專注在系統層級,若要跨入半導體級產品,必須克服新的門檻,包括高額模具投資、設計過程可能頻繁變更、且缺乏與晶圓廠、封測廠協同作業的能力。意味著除了資金之外,還需要製程磨合與良率調整時間,才能跟進量產能力。
不過,國際大客戶通常不會只依賴單一來源,會培養第二、第三供應商,以分散風險。奇鋐在均熱片領域曾與中國廠商有類似方案進行,且在散熱領域,是國際大廠長期協同開發、具設計能力的廠商,更擁有大量的產能可支援客戶需求。而雙鴻則已藉由供應 AMD 均熱片,首次切入半導體層級,未來也有望將能力延伸到MCL。
至於導入時程,部分業者認為 2026 年大規模量產機會不高。MCL 初期可能會在 Rubin 平台上小量應用,累積實務經驗,以調整上述提到的漏液或清理等問題,但真正的放量時點更可能落在 2027 年 Rubin Ultra平台,因為其直立式模組設計讓晶片間距更小,更需要新的散熱解法。而NVIDIA 若要讓 Rubin 準時落地,規格需儘速定案,否則一旦拖至年末,考量晶片量產、封測、零件生產等個階段的交期,明年下半年可能無法準時出貨。業者直言,最終能否成為主流,還得看可靠度測試與客戶實際採用情況,但可以確定的是,散熱產業不停朝新世代技術推進。
另外,雙相式液冷方案也開始備受討論,做法是將把現階段在水冷板內工作的流體改為冷媒,藉相變帶走更多熱能,其發生外洩時會迅速揮發,降低損壞風險。不過該方案需與 CDU 產品氣壓控制的重新設計,系統整合複雜、硬體成本更高,業者評估,雙相式液冷短期的採用可能性更低於MCL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