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十萬成年人有165台ATM達全球平均3倍
MoneyDJ新聞 2025-06-25 09:31:20 記者 陳怡潔 報導 金管會昨(24)日公布去(2024)年「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結果,台灣每十萬成年人平均擁有17家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及165台ATM提供服務,高於全球平均的約16家、53台,我國民眾在取得金融服務上相對便利,金融商品的使用程度也相對較高。
金管會公布2024年「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的衡量結果,供各界瞭解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狀況及相關政策推動成效,並依金融發展狀況及2024年指標達成情形,調整2025年衡量指標及觀察指標。
2024年衡量結果顯示,我國有多項指標表現優於國際,例如每十萬成年人平均擁有17家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及165台ATM提供服務,以及完成561萬9,698筆行動支付交易筆數,高於全球平均約16家、53台及471萬9,477筆;成年人擁有銀行帳戶、使用電子化支付的比率分別為93.3%、81.6%,高於全球平均的76.2%、64%;每千成年人壽險保單持有人數為738人,高於全球平均的337人。上述指標則顯示,我國民眾在取得金融服務上相對便利,金融商品的使用程度也相對較高。
金管會並指出,關於推動本國銀行設置雙語示範分行、每十萬成年人行動支付交易筆數、每千成年人擁有的數位存款帳戶數、網路投保件數,以及評議中心年度內已結評議案件於3個月內作成評議決定或結案之比率等5項衡量指標之2024年數據,均較2023年大幅成長,顯示出我國在雙語金融友善服務環境、數位金融服務普及程度及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等方面持續提升,有利滿足我國各族群之金融服務需求,展現出普惠金融推動的成效。
金管會表示,2025年是第5年公布衡量結果,我國在金融服務可及性、使用性及品質等各面向指標均呈現逐年進步。未來金管會除發布衡量結果及視金融發展狀況適時調整衡量指標外,將持續精進普惠金融政策,滿足社會各界或不同族群的金融商品或服務需求,以增進包容性成長的目標,深化普惠金融價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