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推動「良好法制作業」,助東協打造透明、高效經濟體
馬來西亞推動「良好法制作業」,協助東協打造透明、高效與具包容性的區域經濟體
馬來西亞投資、貿易及工業部(MITI)部長東姑紥夫魯(Tengku Zafrul)指出,「良好法制作業」(Good Regulatory Practices,簡稱GRP)將設定爲推動東協區域整合的關鍵驅動力,以降低非關稅壁壘(non-tariff barriers to trade簡稱NTB)、統一標準、以及提升透明度與區域市場的競爭力。
東協各國須擬訂把「良好法制作業」納入未來的發展議程,使政策與法規制定更加高效、協調並以民衆以及企業需求為導向,將有助於東協在面對全球經濟轉型與科技快速變革時,維持區域的永續發展動能。
紥夫魯指出,當前全球經濟正面臨人工智慧(AI)、量子電腦(quantum computer)、機器人技術(robotics)及物聯網(IoT)等新興科技的挑戰,若法規制度無法及時更新,將削弱東協在新興產業中的競爭優勢。法制改革不僅將行政程序簡化,更促進創新、吸引投資以及強化市場信任。
目前,馬來西亞已落實超過1,000項法制改進項目,成功節省約11億馬幣(約2.6億美元)的合規成本,顯示改革能為經濟帶來實質效益,同時體現出政府致力於打造高效、透明與具前瞻性的商業環境。
此外,東協各國應在2045年東盟共同體願景下,將「良好法制作業」作為治理主流,建立更具協同與包容性的法制體系,進一步推動東協成為全球投資者青睞的區域經濟體。
據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3年間,東協勞動生產力年均增長率達2.45%,顯示該區域具備持續成長潛力。若能進一步消除法規壁壘並促進制度協調,東協將能在未來10年中,實現更高層次的經濟整合與韌性增長。(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