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11-06 14:39:28 郭妍希 發佈
OpenAI近來與多家科技巨擘簽訂合約,承諾的支出金額遠高於公司營收,引發市場疑慮。OpenAI財務長(CFO) Sarah Friar原本暗示美國政府可能介入,但隨後又緊急收回這些言論。
MarketWatch報導,Friar週三(11月5日)在華爾街日報(WSJ)主辦的「Tech Live」大會上表示,OpenAI正在「尋求由銀行、私募股權基金,甚至是政府組成的生態系統合作夥伴」。她並在會上思考「各國政府可以發揮作用的方式」。
Friar當時說,這麼做「可降低融資成本,同時還能增加貸款價值比(loan-to-value),也就是你的股權能承擔的債務金額。」
當主持人詢問她的意思是不是聯邦政府補貼時,Friar表示,她指的是「能夠協助爭取到融資的備援(backstop)、擔保(guarantee)。」
不過,Friar週三稍晚緊急透過自己的LinkedIn頁面表示,她在大會上提及備援話題時「模糊了焦點」(muddied the point)。
Friar說,「我想要澄清我今天稍早發表的評論」,「OpenAI並未針對我們許下的基礎建設承諾,尋求政府提供備援。」
Friar表示,她當時要表達的重點是,美國的科技強權始於打造真正的工業能力,而這需要民間與政府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市場最近開始對AI產業的投資迴圈感到擔憂。DA Davidson分析師Gil Luria之前警告,OpenAI根本沒能力許下這麼多投資承諾,事實上,該公司今(2025)年恐虧損約100億美元。Luria補充說,「裝久就會了」(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是許多矽谷企業信奉的價值觀,其中一部分原理,是讓人們實際參與其中。現在,許多大公司都與OpenAI有了實際利益的牽扯。
電影《大賣空》(Big Short)主角本尊、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前放空不動產抵押證券的知名對沖基金經理人麥可貝瑞(Michael Burry) 11月3日分享了數張圖表。其中一張圖顯示,亞馬遜(Amazon.com)雲端運算部門在2018~2022年、2023~2025年期間的平均年成長率分別為36%、17%,Alphabet Inc.分別為45%、29%,微軟(Microsoft Corp.)分別為22%、20%。
貝瑞並指出,ASR Ltd.、WorldScope、LSEG Datastream資料顯示,美國科技業資本支出的5年年複合成長率(CAGR)已來到18.1%,跟1999~2000年網路泡沫時期相當。他還分享了一張圖,內容為輝達(Nvidia Corp.)、OpenAI與超微(AMD)、英特爾(Intel Corp.)、甲骨文(Oracle)、xAI各大科技巨擘,以及CoreWeave、Nebius等業者共同組成的AI投資迴圈。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