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新聞 2012-05-08 19:56:14 記者 徐伯豫 報導
您在投資時是怎麼安排投資標的呢?是逢低買入逢高賣出,還是定期定額設好停利點準時出場?抑或是您風險承受度不高,因此只要理專建議或是您發現苗頭不對,就趕緊離場了,一年進出場好幾次呢?歐債風暴之後,是否讓您對於歐洲失去了信心呢?今天就讓專家來告訴您,選對投資標的,遠比您不斷轉換重要,一起來看看吧!
【歐債最大問題:貨幣一統卻各自為政】
今年全球總經面最大的問題來自歐洲,特別是近日法國大選變天,更添市場疑慮;安本歐洲高收益債券團隊投資組合經理哈格禮(Stephen Hargreaves)認為,歐債問題主要在於貨幣的一統,多數國家想參與歐元區的好處,卻不能負擔這樣的風險,而歐洲銀行發生問題,卻由各國自行解決,因此造成了財務問題與政治問題。
既然提到了貨幣統一,哈洛禮指出,許多民眾認為買賣貨幣也是一種投資,他認為賺取匯率的利差並不算真正的收入,惟有投資才是真正創造收入來源,並為自己累積資產。他舉例表示,2000年以後美元走高,但2005年以後是歐元走高,因此應該將貨幣當做投機的投資,而不是做為長期投資的標的之一。
【歐債危機仍牽動市場 基本面良好公司反而是入場時機】
儘管歐債危機仍牽動市場神經,但哈格禮指出,歐洲高收益債券目前來到殖利率12%,相當具有吸引力,並且高收益債企業的基本面良好,負債比率低,在歐債危機新聞影響市場氣氛之際,反倒是佈局的好時機。
他表示,高收益債發行企業的基本面良好,也反映在違約率上。根據穆迪針對高收益債券違約率12個月追蹤值的觀察,歐洲違約率從2009年12月將近10%的高峰一路下滑,目前水位3.0%,遠低於5%的長期平均值,儘管信評機構對於後市看法仍傾向陰霾密佈,但哈格禮預估,歐洲違約率的修正應只會增加到5%。
【歐債大規模擴張 將吸引更多投資進駐】
哈格禮進一步分析,歐洲高收益債市在過去十年歷經大規模的擴張,從2000年的159億英鎊逐步增長到2012年2月的1,569億英鎊的規模。由於歐洲高收益債市的發行量擴大,增加了市場廣度與深度,並因而吸引更多的投資人與更多元的發債人,他預估 2012 年歐洲高收益債的發行量會追平 2011 年的紀錄。
他也表示,由於歐洲多為家族企業,又有法律至上的觀念,有了法律的保障,加上目前有較大的議價空間,應該會有大型退休機構與法人前來投資。反觀亞洲高收益債,因為法律保障較不健全,並且規模較小較年輕,目前仍需要多加觀望。
【找體質健全公司 了解獲利來源才能獲利】
哈格禮認為,一般投資人現在是聞「歐」色變,但反而忽略了許多雖身處歐洲卻仍極具投資價值的企業。他指出,一家高收益債發行公司是否值得投資和其註冊地的相關性不高,重點在於深入了解其獲利來源。
他以所操盤基金的持股西班牙公司INAER為例,INAER是一間提供直升機租賃服務的公司,主要業務為載運油井工人至油井平台工作,這家企業來自於西班牙的獲利只佔全部的20%,其他獲利來源則包括原油豐富的國家,包括巴西、墨西哥,挪威,以及瑞典等。而這家公司體質健全,在2011年七月歐債危機大爆發之前,債券價格都維持在100元左右,但因歐債危機發生,市場恐慌因而大幅拋售,價格一度下滑到70元,但其實這家公司體質仍然健全,只因市場氣氛因素影響債券價格。
【迷思一:波動性=風險 風險不可量化】
哈洛禮指出,一般衡量投資債券都會以波動性來評估,但投資人所不知道的是,波動性並不等於實際的風險,因為風險是不能被量化的,但波動性可以量化。他表示,這正是華爾街的最大騙局,利用波動性讓投資人不斷的進出場,從中獲取報酬。
【迷思二:多元投資=風險分散?】
另外,他也認為,購買多筆投資標的也不表示做了分散風險的配置。哈格禮以所操作管理的基金為例,這檔基金在今年2月底時共有73檔持債,和同類型基金的110-120檔持債相比,相對較少。他指出,一般人會認為多元投資標的代表分散風險,但這只是反映出不夠深入了解所投資的公司,而淨值的表現也不等於投資的風險,他建議債券的投資人應該將手中每檔債券持有五年以上,長期的持有,才是真正看到報酬的關鍵。
【迷思三:永遠都在找最佳投資時點?】
至於何時是介入投資標的的最佳時間點?哈格禮認為,所謂的最佳投資時點是一種妄想,它只會導向不作為或想賺循環週期財的投機心態。他亦指出市場下挫50%時進場反而能夠提供緩衝空間,因為通常市場探底需要一段時間,但反轉大漲的速度卻相當凌厲。
他強調,歐債危機其實對於歐洲高收益債企業的影響相當有限,市場氣氛影響債券價格下跌時,反倒是為投資人創造投資機會與介入的時機。他同時鼓勵投資人能夠長期投資,盡量不要受到市場氣氛所影響,反而是透過慎選值得信賴的基金公司投資,才是比較明智的作法。
哈格禮也分享了他的實際投資流程,他表示,在投資一家高收益債企業時,投資經理會實地拜訪發債企業,了解籌募資金的需求與原因以及還款計畫,之後會深入了解發債企業,甚至深入企業的工廠實地了解,以掌握第一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