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07-16 11:22:23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MarketWatch週二(7月15日)報導,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David Autor、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經濟學教授Gordon Hanson在紐約時報撰寫的專欄文章,美國正面臨來自中國的另一場重大經濟衝擊,其規模將超過1999-2007年期間導致美國製造業就業機會大量流失的第一次衝擊。這篇專欄批評,美國決策者花太多時間在打一場早已結束的戰爭、忽視新的中國衝擊。
Autor、Hanson認為,即使美國在20年前就啟動貿易戰、關稅策略最多只能將乏味且薪資微薄的組裝線工作帶回美國,關稅不該成為無差別傷害敵人、朋友與平民的「地雷」,美國必須與歐盟、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南韓等盟友聯手應對中國帶來的挑戰。
根據Autor、Hanson週一在紐約時報撰寫的專欄,與廉價勞動力策略不同的是,只要中國有資源、耐心和紀律來進行激烈競爭,「中國衝擊2.0」就會持續下去。
根據澳洲國防部資助的獨立智庫「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所發布的報告,2003-2007年期間美國在64項前沿技術(例如:人工智慧)中的60項領先中國,2019-2023年期間中國在64項高影響力研究領域中的57項超越美國。美國的應對策略:一次性全面課徵關稅。
根據ASPI發布的「關鍵技術追蹤」,以AI領域當中的機器學習為例,2023年中國佔高度被引用論文發表率為39.87%、美國為10.87%。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週日播出的CNN「Fareed Zakaria GPS」專訪節目中表示,美國科技製造業「再工業化」計畫是完全正確的事,美國應該投資製造業、美國產業正缺少這個環節。
知名財經書籍作家達斯(Satyajit Das)7月10日在日經亞洲評論撰文指出,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可能無法達成將產業和高薪職位帶回美國的目標,因為美國競爭力正面臨產業結構、低儲蓄與投資以及工人平均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等不利因素。
根據供應管理協會(ISM)公布的數據,2022年5月迄今、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當中的就業指數在38個月當中有31個月呈現萎縮。
根據美國勞工部勞工統計局(BLS)的統計,2025年6月製造業佔美國非農業整體就業人口比重自5月的0.07975降至0.07945、再創1939年開始統計以來最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