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回歸A股,擬募資200億RMB、寫科創板新高
MoneyDJ新聞 2020-06-02 08:38:00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21世紀經濟報導,大陸上海證交所昨(1)日公布,已受理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0981.HK)的科創板上市申請,也代表這家大陸晶片巨頭回歸A股之路正式開啟。此次科創板IPO,中芯國際擬募資200億元(人民幣,下同),將創下科創板募資額新高,所募資金將分別投向12吋晶片SN1專案、先進及成熟製程研發專案儲備資金、補充流動資金等三個項目。
根據ICInsights公布的2018年純晶圓代工行業全球市場銷售額排名,中芯國際位居全球第四位,在大陸企業中排名第一。招股書顯示,中芯國際本次初始發行的股票數量不超過16億8,562萬股,不涉及股東公開發售股份,不超過初始發行後股份總數的25%;本次發行可採用超額配售選擇權,採用超額配售選擇權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初始發行股票數量的15%。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芯國際第一大股東大唐香港持股比例17%,第二大股東鑫芯香港持股15.76%,董事會現有14位董事,各股東提名的董事人數均低於董事總人數的二分之一,公司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2017-2019年中芯國際營收分別為213.9億元、230.17億元、220.18億元;當期對應實現歸屬淨利潤分別為12.45億元、7.47億元、17.94億元。在研發投資方面,2017-2019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35.76億元、44.71億元及47.44億元,占營收比重分別為16.72%、19.42%及21.55%。
在美中貿易摩擦的背景下,中芯國際被賦予了晶片大陸國產化的重任,大陸國家積體電路基金II(大基金二期)與上海積體電路基金II,將於今(2020)年底前分別向中芯國際旗下中芯南方注資15億美元、7.5億美元。
在招股書中,中芯國際也提及了貿易摩擦的風險表示,未來如果相關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摩擦持續升級,限制進出口或提高稅,公司可能面臨設備、原材料短缺和客戶流失等風險,進而導致公司生產受限、訂單減少、成本增加,對公司的業務和經營產生不利影響。
而就在5月15日,據新華社消息,美國商務部發布出口管制新規,要求使用美國晶片設備的外國公司,要先取得美國發出的許可證,才可以將特定的晶片供應給華為或海思半導體等相關企業。根據BI(Bloomberg Intelligence)預測,華為供應商包括台積電和中芯國際可能將受此影響,其中,中芯國際可能仍會繼續為華為生產,並使用大陸國產設備完成一些晶片訂單。
BI預測,作為大陸國產晶片公司中製程相對成熟的中芯國際,受到的主要影響可能在於14奈米製程的晶片組;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有了中芯國際助力,如果無法繼續得到台積電的支持,意味著華為在高端旗艦手機市場中也將無法破局,因為到目前為止,中芯國際雖具備了7奈米晶片生產能力,但還未實現量產,而此次中芯國際尋求科創板上市,也將進一步借力資本增強先進製程的研發實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