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新聞 2013-07-29 12:24:47 記者 侯良儒 報導
「產品無毒、製程無害」的環境保護承諾,已成為跨國服飾品牌在進行採購時的重要標準。對於台灣紡織業來說,市場研究機構Intertek指出,台灣的染整業者與布料貿易商,可能將是首先受到此波綠色浪潮衝擊的產業。但成衣業者因原本強項(機能性產品)就係採用較環保的物理性方法製造,因此所受影響應有限。另外,隨著運動服飾走向休閒時尚化、流行服飾轉向天然色調,以往被認為市場潛力較小的再生聚酯、天然染色纖維,都可能成為下一波紡織產業主流。
就台灣的成衣業來說,由於台灣成衣廠(如儒鴻(1476)、聚陽(1477)、台南企業(1473)等等)近年來主要競爭強項就是機能性產品,並且多採用物理性方法、製作訴求彈性、排汗、發熱/涼感的布料與服飾,因此被預期影響應不大。
至於染整業者(如南染(1410)、大統染(1470)、強盛(1463)等等)及機能性布料貿易業者因為多以化學工法製作防水/油、阻燃布料,而且大多外銷至國外的機能成衣廠,預料可能是這波跨國品牌在進行綠色製程時、所衝擊的第一線業者。
Intertek解釋,機能性布料的製作,大致可分為化學性及物理性兩種方式。其中,前者在染整的過程中加入像是潑水劑、阻燃劑等人工助劑,以達到產品所訴求(如防水、油、燃)的機能性功能。至於物理性的方式,則是以特殊織法(如異形斷面紗)或是天然纖維(如甲殼素纖維)為主,多應用於訴求排汗、發熱/涼感的布料。若以防水/油、阻燃而言,物理性方法所營造的機能性,其效果與持久度均不如化學性方法。
因應環保趨勢,Intertek指出,業者在2020年之前、必須完全排除防水助劑(氟碳化合物的使用)為勢在必行。長期來看,在環保團體日益堅強的調查能力下,紡織產業中最為耗能、耗水的染整廠,除染劑研發外、亦須落實綠色工廠管理。因為未來除了環保團體將持續訂定標準、公開調查結果外,購買商、跨國品牌也將因其本身對於環境友善的公開承諾,反過來要求供應鏈的工廠符合綠色製程。
而環保趨勢發展是否意味著台灣廠商將因此提高營運成本、降低產業競爭力? Intertek則認為,若相關業者能把握此環保標準趨勢,由貿易商端由下而上地要求各個環節供應商,推動台灣完整產業鏈發揮綜效,相信應可有效降低落實綠色製程所必須付出的成本。
更何況,Intertek強調,2011年以來綠色和平組織持續地揭露有毒服飾,除了讓跨國品牌公開其環境友善的承諾外,也造成了本身產品的轉向。目前,運動服飾已走向休閒化、時尚化,而非一昧的強調機能性。流行服飾也轉向極簡、天然色調。因此,過去因只能營造簡單色系的再生聚酯、天然染色纖維,未來的市場空間定將比現在還大。加上近年品牌端持續的進行消費者教育與產品再定位,機能持久、顏色豐富終將打破,化學性工法也可能因此自主流的機能製作中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