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06-20 09:00:45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分析人士認為,伊朗貿然關閉荷莫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的機率相當低,歷史也顯示以色列涉入的衝突鮮少導致油價長時間大漲,這也是何以油價波動本次相對平靜的原因。
MarketWatch報導,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通稱小摩)原物料研究部負責人Natasha Kaneva 18日帶領團隊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伊朗不太可能關閉荷莫茲海峽、掐斷原油運輸幹道,因為「美國會將之視為開戰行為(act of war)。」
除此之外,歷史經驗顯示自1967年以來,除了贖罪日(Yom Kippu)戰爭導致的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運危機,十一次涉及以色列的重大軍事衝突中,沒有一次對油價造成持久影響。
觀察每一次類似危機爆發前三個月及危機剛開始的布蘭特原油價格,可以發現涉及以色列的區域性衝突雖經常導致油價暴衝(即便石油供給未立即受干擾),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油價便會逐步止穩並回落,布蘭特原油價格最終甚至會跌破合理價。
同樣地,中東區域其他類似的軍事衝突,例如2011年敘利亞內戰、2014年葉門內戰、2014年伊斯蘭國(Isis)襲擊伊拉克,以及2020年美國無人機擊殺伊朗將領事件,也「均未導致供給嚴重減少,因而並未對油價留下持久影響。」
交易者真正需要擔憂的,是中東大型產油國也捲入衝突的情況,例如1990年第一次波灣戰爭、2023年第二次波灣戰爭、2003年奈及利亞三角洲衝突,以及2011年利比亞內戰。這些全都影響了原油供給、進而推升油價。小摩指出,「在這些時期,我們估算每桶油價會長時間比合理價溢價7~14美元。」
根據小摩分析,真正會在短期和長期對全球油價造成重大影響的,是中大型產油國發生「政權更替」。根據該行觀察,自1979年以來,全球中大型產油國已發生八次具代表性的政權更替,每次都對全球石油供應與價格產生深遠影響。這些情況下,損失的原油供給平均約2%,但在事件發生後的六個月,供應損失可能高達23%。
Sevens Report創辦人Tom Essaye曾指出,伊朗軍事力量已然降級,反擊以色列飛彈攻擊、對抗以軍的能力嚴重受限。不只如此,由於長期遭到制裁的關係,伊朗不再是原油出口大國,而美國則已成為原油淨出口國,情勢跟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截然不同。沙烏地阿拉伯也有充裕的閒置產能,能在原油供給遭嚴重干擾時立刻遞補上來。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 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 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