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布「國際貿易及全球經濟面臨之挑戰—從新冠疫後復甦到俄烏戰爭爆發」專題報告
一、OECD於本(2023)年1月20日發布旨揭報告,闡述在全球經濟及國際貿易逐漸走出新冠疫情衝擊之際,俄烏戰爭發生又帶來新的挑戰。2022年2月全球貿易值已接近疫前水平,但不同產品及地緣問題卻使貿易體系持續緊繃,尤其接續俄烏戰爭對國際貿易及供應鏈之衝擊,並引發能源及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對全球經濟之影響。
二、前述報告重點略以:
(一)俄烏戰爭前,全球貿易表現已逐漸從疫情中恢復,但部分工業生產因海運中斷及半導體短缺而仍有所停滯。整體上,貨品貿易已漸復甦,惟服務貿易因邊境管制尚未完全解除而稍有落後。2021年底全球復甦情況依產品別及貿易夥伴有所不同,且貿易結構已與疫前有所不同。海運中斷情況已有所緩解,半導體貿易持續增長,貨品及能源價格升高且波動較大。
(二)俄羅斯雖非貿易大國,但在石棉、生鐵、鈾、核子反應爐、葵花籽(油)、礦物肥料及煤炭等產品均為全球主要供應國,在與特定區域國家及產品之雙邊貿易更居主導地位,例如東歐及北歐國家之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芬蘭、土耳其、波蘭、以色列、斯洛伐克、捷克及挪威係依賴俄國進口之前十大國家,其進口項目雖約有55%在OECD國家可取得替代產品,惟天然氣、生鐵、鋁及鉑等產品,則不易覓得替代供應來源。
(三)歐洲國家因石油運輸之基礎設備不足,且石油產品種類繁多,不易尋找替代供應來源,因此減少自俄國進口石油之成本甚高。短期內,預估歐洲家庭收入因能源價格飆漲而損失約在0.4%至2.9%之間。其解決之道須積極尋求其他國際合作。
(四)俄國境內之外資企業子公司占2016年工業總產值之4.8%,主要來自OECD國家,亦為採取制裁行動之主要投資者,以美國、德國及法國企業最多。外資撤出致俄國汽車產業產出減少62%,其次為出版與視聽廣播(-39.5%)及化學品(-37.5%)。如以附加價值論,主要受衝擊產業為批發零售、金融保險及礦業。
(五)過去20年,俄國將貿易重心逐漸由歐洲及中亞轉向東亞及太平洋區域,尤其是進口,但在電子產品、汽車與零配件、機械設備、化學品及商業服務方面,仍約有七成自G7國家、歐洲及澳大利亞進口。倘該等國家對俄貿易減少四成,俄國經濟壓力將大於實施石油禁運,其家庭收入損失恐為雙倍,顯見能源禁運並非唯一制裁俄國之有力方式,高科技產品出口禁運更能掐住其經濟命門。
三、我國歷經新冠疫情及俄烏衝突等國際事件,充分展現經濟韌性,不僅在疫情期間保持經濟成長,參與對俄制裁遭列入不友善國家,亦未受過大之經濟衝擊。俄烏戰爭對歐陸經濟之影響暨在全球供應鏈重整之際,我國或可評估如何運用我產業優勢,透過產業或供應鏈合作,加強深化對歐經貿鏈結。
四、前揭報告共計45頁,刊載於OECD官方網站(網址: https://www.oecd.org/publications/challenges-to-international-trade-and-the-global-economy-5c561274-en.htm)。(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