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開學了。Back to school卻讓人感到不安,有不少中學沒有足額的老師授課,而這樣的教師荒,將直接影響未來10年甚至更久台灣的競爭力。當學生走進校園,卻發現老師不足、課程安排被迫調整,這不是單一學校的突發狀況,而是整體教育系統正在崩解的警訊。
我們認為,這場教師荒之所以如此嚴峻,不只是因為新進教師難以留任,而是教育現場最核心、最穩定的中堅教師正在大量流失。任教十年以上的教師,本該是學校的中流砥柱,正值教學經驗成熟、職涯進入穩定期,卻選擇裸辭,離開講台。這批教師的出走,不僅使校園缺乏專業承繼,更代表整體教育體系失去支撐基礎。這不是短期補人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結構性危機的顯現。
原因不難理解。基層教師正面對三重壓力:其一,行政業務不減反增。教育部多年來高喊「行政減量」,卻演變為更多層層疊加的公文、檢核與計畫,教師花在文書上的時間遠超過教學本身。其二,家長濫訴氾濫,教師動輒得咎,面對匿名檢舉與冗長調查,往往身心俱疲,甚至因此陷入憂鬱,卻得不到任何保障。其三,待遇長期停滯,導師與行政職務加給凍漲十餘年,薪資漲幅遠遠追不上物價。當教師既要承擔龐大行政、冒著被投訴的風險,卻沒有合理薪酬與保障,許多人選擇離開,也就不足為奇。
我們認為,教育部此時若以「放寬教師證取得門檻」來因應,無異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讓教師資格取得更容易,或許能短期補缺額,但卻是犧牲專業換取數量,將進一步動搖社會對教育的信任。那些花多年修習教程、通過嚴格檢定才踏入校園的教師,會因此覺得自己的專業被廉價化,而真正的問題——待遇、保障、行政與制度——依然沒有被解決。
學校裡,在組織再造暨創新上仍有不小的努力空間。校務行政體系未曾斷根的官僚體制氣息,當碰到日趨重視教學現場自主性與生活工作平衡的新世代教師,雙方在教務推動的思維格格不入,而價值觀歧異所產生的摩擦與對立,在現行體制下,被校方視為「歧見」的新進或中堅教師持續流失也就不足為奇。學校教育長年存在行政官僚體制的形式主義,明顯沒跟上外頭的年代變遷,積累下來,它和眼前的教師荒自然也脫離不了關係。
教師不是千手觀音。當他們必須同時扛起超鐘點課務、繁重行政與社會期待,卻沒有實質支持,這份工作只會成為耗損生命的泥沼。教師荒已不只是人力問題,而是教育價值的崩潰。如果這個社會不願正視並改善環境,教師將愈來愈被視為「誰都能來做」的勞力,而不是專業的培育者。最終受害的,將是孩子的學習環境,以及台灣未來的競爭力。
我們認為,真正的解方必須是結構改革。第一,行政減量必須落實,減輕教師無謂負擔,讓教學回到教室。第二,代理教師應獲得合理保障與待遇,不再成為制度性「次等教師」。第三,導師與行政加給應調整,至少跟上物價,避免教育專業持續貶值。第四,家長濫訴必須建立明確程序與合理門檻,保障教師的專業尊嚴,以利營造穩定的師生關係。最後,教育部應全面檢討僵化的員額編制,持續優化師培制度,讓學校能補足實際需求,而非繼續困於數字遊戲。
教育是最長遠的國家投資,而教師荒正是這筆投資出現裂縫的警訊。我們必須給予第一線教師實質的肯定與支持,否則「Back to school」將不再是希望的開始,而是一場集體焦慮的起點。只有誠實面對問題,才可能守住孩子們的學習權益,守住台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