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度颱風丹娜絲橫掃台灣、造成逾2,500支電線桿倒塌的災情之後,台灣智慧電網與電力韌性的議題,必須從「發展策略」升級為「國家安全等級」的政策優先事項。我們認為,這不僅是一次災難性的考驗,更是一次系統性的警訊,突顯出台灣在極端氣候下,需強化電網脆弱環節的迫切性。
此次風災不僅超越2015年強颱蘇迪勒所創下的斷桿紀錄,更揭露了台電現行以集中式配電、仰賴人工搶修為主的電力系統,在面對大規模災害時的結構性限制。感謝台電同仁不眠不休、在泥濘與殘瓦中努力搶修,四天內幾乎完成全面復電,然而我們也認為,這樣的人力密集型應變方式無法成為常態,急需政策思維轉向前瞻的技術整備與制度支持,改善現行集中式配電系統面對天然災害時的韌性。
舉例而言,在工研院與新創企業的協力下,移動式儲能系統「E-CUBE」及氫燃料電池快速進駐災區,不僅補足臨時用電,更關鍵支援醫療、通訊與民生安全。我們認為,這種分散式、模組化的應急電力方案,正是智慧電網的應用縮影。未來若能制度化其部署標準與調度機制,將有望成為災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這些應用目前仍停留在個案示範與臨機調度,缺乏政策層級的規模化推進。亞太電力高峰論壇中各國實例顯示,韌性電網的建置早已超越能源政策範疇,而是橫跨資安、防災、通訊與產業鏈調度的綜合性工程。我們認為,台灣應更積極地將智慧電網建設納入跨部會整合的國家策略中,避免再度在災難發生時僅倚賴民間機構與電力工作者「補破網」式的努力。
目前,台電已在配電自動化、AMI智慧電表與ADMS調度系統等面向取得一定成果,但我們認為,關鍵應轉向邊緣節點的韌性強化,特別是偏鄉、災害熱區與高風險社區。應擴大部署可快速啟動的儲能設備與低碳備援設施,並透過AI負載預測與平台即時調度機制,打造具備預防性與回復力的智慧電網架構。
我們建議政府加速推動以下四項行動:第一,賦予地方政府災前災後對備援電力資源的調度權限與資源整備責任,建立區域型電力應變中心;第二,成立全國性分散式儲能統籌平台,納管民間儲能裝置,實現平時備援、戰時支援的雙軌功能;第三,針對社區與住宅規模的儲能設備給予政策性補貼與法規鬆綁,提升民間自給自足能量;第四,將「電力韌性指數」納入地方治理績效評估,並於災後盤點與災前整備中落實技術指標與回饋機制。
當邁入淨零轉型的年代,智慧電網的任務已不再僅是節能與綠電整合,更是社會基本韌性的一部分。我們認為,中度颱風丹娜絲是台灣電網改革的一次關鍵提醒,也同時指出——隨著電網技術已經逐步到位,若能搭配得宜的政策,台灣將具備條件,邁向真正擁有智慧與韌性的未來電力系統。這需要的不只是技術,更是制度的成熟與政治意志的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