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重啟的公投將在八月二十三日登場——隨之而來的,核廢料存放始終是核能無法迴避的關鍵問題,儘管深埋岩層被視為一種最終處置的可能方案,我們認為,真正值得社會投入心力的,不該只是風險的封存,而是能源的再生。台灣地底蘊藏著比核廢料存放更有價值的資源,那就是地熱。既然均需要仰賴高階鑽井技術,與其用來封存廢料,為何不投向開發乾淨能源?
目前政府已將地熱納入長期擴充目標,規劃2025年達成商轉規模、2030年進一步擴大,並以2050年6GW為遠期目標。
我們看到,台電在宜蘭仁澤小規模商轉,並與中油合作開發井源,台泥、Baseload、GreenFire等民間與跨國企業也投入各地的地熱開發,員山更有4,000公尺深井的鑽探作業。甚至國際企業如Google,已與Baseload簽署PPA(購電協議),目標在2029年前新增10MW無碳電力。這些案例顯示,產官學與企業用電端,都已開始認知到地熱的戰略價值。
然而,地熱開發潛力長年被低估。過去受限於技術不足、政策支持零散,使得開發商在水權、土地、環評乃至融資上處處碰壁,進度緩慢。我們認為,若能將用於鑽探核廢料深井的預算與跨部門協調能力,轉而支持地熱探勘資料公開、單一窗口制度化,以及融資保險機制的建立,台灣的地熱推進速度將大幅提升,遠超過僅靠個別企業與能源局的孤立努力。
地熱能屬資本密集且開發期長,單靠逐年檢討的FiT(躉購制度)不足以支撐專案融資。我們認為,政府應明確提出三項配套:第一,提供多年期FiT軌跡或專案型長期合約指引;第二,建立跨區輸電、轉供與再生能源憑證(REC)的完整制度,讓企業PPA真正落地;第三,設立地熱專屬加權因子(如回灌率或容量因子獎勵),以反映其基載電力的特性。
近年FiT逐年檢討的機制雖有其必要,但仍不足以形成穩定的現金流預期,成為地熱開發案件融資的壁壘。而Google與Baseload的PPA正是「FiT+企業PPA」雙軌模式的示範案例,顯示市場已有前例可循。
同時,目前最大的痛點之一,是地熱資產金融化前的不確定性。我們認為,政府應建立地理溫壓測線的開放資料庫,以提升開發商的場址篩選效率。更進一步,應評估政府型保險或勘探補貼,設計「成功/失敗對價機制」,分擔開發商的鑽探乾井風險,這也可望讓金融機構在探勘後期更願意核貸。政策雖已有法規框架,但資料缺口與鑽井不確定性,仍是目前產業規模化的關鍵阻力。
更重要的是,地熱具備再生能源中少有的「基載電力」特質,能全年無間斷運作,對電網穩定度的貢獻極高。我們認為,政府在能源轉型政策上,應把地熱定位為系統支撐力量,並給予長期可預測的價格訊號,讓銀行與投資人能真正將其視為值得投入的資產,而不再只是邊陲的實驗性項目。
同樣是三公里深的鑽井,可以選擇封存一種必須背負數萬年的風險,也可以選擇開發一種能為子孫世代不斷帶來潔淨電力的資源。
面對核三公投的辯論,我們的立場清楚:台灣的未來不在核能,而在再生能源。政府若要展現決心,就應加速拆解政策壁壘,讓「鑽井」不再成為核廢料的棺材,而是地熱能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