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立法院民眾黨團領銜提案的「重啟核三」公投結果已經揭曉,投票率低,且同意票數未達通過公投的門檻,提案未能通過。我們認為,這不僅代表社會對於「重新啟用老舊核電」缺乏共識,也反映台灣民意在能源選項上,傾向尋找更長遠、更安全的方案。這場公投雖已落幕,但留給能源政策的課題卻更加清晰:未來發展必須穩健推進、加強溝通,並正視挑戰。
在本次公投案中,就全國約2000萬選舉人而言,僅有434萬餘人投下同意票,意味著有1566萬人「沒有同意核三重啟」。這不僅未能跨過25%的同意票門檻,29%的總投票率更顯示,將核三運轉與否與缺電問題綁在一起的公投,根本未能在社會形成足夠的公共性壓力。畢竟,台灣目前並不存在缺電問題。事實勝於雄辯,重啟核三不得人心,已經清楚展現。
然而,能源轉型畢竟仍是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路徑。我們呼籲,社會必須把注意力放回真正的挑戰上,而不是在老舊議題上空轉。
首先,能源轉型要穩健推進。台灣早已確立非核家園的方向,但非核並不等於可以掉以輕心。再生能源、天然氣、電網韌性與儲能備轉容量,缺一不可。只有在穩定供電的前提下,能源轉型才有社會支持的基礎。我們認為,政府必須持續投資電網與備援,同時確保再生能源建置的速度與品質。
其次,政策溝通必須更加透明。能源議題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社會選擇。當前能源轉型的挑戰,包括發電成本上升、減碳壓力、產業用電需求增加,這些都需要坦誠向社會說明。我們呼籲,決策者應清楚告訴民眾「轉型要付出什麼代價」、「能得到什麼回報」,才能避免被片面口號或恐懼動員所左右。
第三,必須正視能源結構的多重挑戰。極端氣候使得供電風險升高,地緣政治影響天然氣進口穩定,再生能源佔比提升後如何確保電網安全,這些問題都是真實存在的。我們認為,政府與產業界需要展現長遠的戰略思維,避免將能源問題簡化成「核能或非核能」的二元對立。
核三公投的失敗,證明了「重啟老舊核電」無法獲得民意支持。但這不代表能源議題已經解決,相反地,它提醒我們:能源轉型必須以務實為基礎,以透明為原則,以穩定為目標。我們呼籲決策者與社會各界,以大局為重,順勢而為,才能真正帶領台灣走向安全、永續且具備韌性的能源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