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18-10-01 16:24:17 記者 陳苓 報導
中國為了改善空氣汙染,大力推行電動環保車,但是中國車廠技術不到位,有電動車電力不足,在高速公路遭到追撞。不只如此,中國電動車還多次傳出自燃事故。
鄭州大河報報導(見此),9月20日京港澳高速公路(漯河段)發生車禍,電動車駕駛當場死亡。據了解,電動車事發當時,車輛顯示還能行駛175公里,但是車子開到事發路段時,因為電量不足無法加速,駕駛想轉往服務區充電,遭到貨車追撞身亡。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見此),大河報的新聞評論區中,許多網友指出同一個問題——車輛既然顯示能行駛175公里,撐到下個服務區本應輕而易舉,為什麼會突然「電量不足」?每經指出,可能是續航里程與電池容量的「虛標」現象,意思是續航里程和電池容量標示不實。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廠商對電池品質的要求不夠嚴格,打折扣的不僅是續航里程、電池容量,安全性也會受到衝擊。中國電動車銷售狂飆,中國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8月新能源車銷量為60.1萬輛,比去年同期高出88%。火爆銷量的背後,事故頻頻發生,8月31日,一輛力帆650EV電動車在廣州自燃;8月26日,安徽銅陵市的純電動公車電池故障起火;8月25日,一輛威馬EX5電動車在其成都研究院自燃;5月份,一輛野馬新能源車在充電時自燃。
電動車頻傳起火,證券時報報導稱,業內專家認為,中國當局調整補貼政策,車廠過度強調提高電池能量密度,對電池的安全性重視不足。在補貼新政的引導下,新能源車開始追求高續航里程、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但部分電池廠投機取巧,為了縮短開發週期,往往選擇物理改進方案,埋下安全隱患。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