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09-25 09:36:53 黃立安 發佈
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迎來關鍵轉折點,國際大廠積極布局使2026年有望成為真正跨入大規模量產的一年。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預告,最新人形機器人Optimus V3將於2026年量產,並在五年內達到百萬台生產目標;美國新創Agility Robotics也計劃在2026年底推出Digit第五代,將具備完整功能安全設計並通過自我認證,屆時可望正式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
從指標性大廠的動態來看,特斯拉看好人形機器人具備勞動力替代價值,強調Optimus V3的靈活度將媲美人類,並以百萬台量產為中期目標,期望快速壓低成本、推進商業化應用。Agility Robotics則目前將Digit鎖定物流與倉儲場景,藉由建立安全標準率先切入市場,並透過量產帶動規模經濟。
Agility Robotics共同創辦人Jonathan Hurst日前受光學廠佳能(2374)邀請來台分享產業趨勢,他強調相當看好台灣供應鏈在機器人發展中的重要角色。在全球人形機器人加速推進下,台灣光學廠包括大立光(3008)、玉晶光(3406)、亞光(3019)、佳能(2374)、佳凌(4976)等業者均積極卡位。
大立光目前已投入多個人形機器人專案,最快今年底可望出貨;玉晶光則看好公司可提供視覺的技術支援,以及製造機器人臉部的感應部件,目前產品進行送樣中。
亞光則因是特斯拉的車載鏡頭供應商,市場看好可憑藉車載合作,再拓至機器人領域,此外亞光目前也與多家歐美的人型機器人廠商進行小量試作合作;佳能則與Mantis Robotics、Agility Robotics合作,搶入感測器及機器人視覺,預估2025年相關營收占比將達5~10%,2027年更推升至20%;佳凌以不可見光鏡頭為主,預期機器人導入商機將在2026年有較大挹注。
不過據DIGITIMES報告,2025年人形機器人僅占全球市場的0.2%,短期應用仍集中在物流、倉儲與製造。挑戰在於感測器、馬達與機械零件成本高,加上雙足平衡等技術挑戰,皆限制了普及程度。
談及成本,Hurst指出,目前價格偏高的主因是仍處於原型設計階段,尚未針對大規模生產優化。以Digit第五代為例,公司已將軀幹結構由CNC加工零件改為黏合鈑金,不僅降低成本與重量,還能提升堅固度,凸顯工程設計改良的效益。但隨著產量從單台、十幾台逐步提升到數百台,單機成本正逐步下降。
Hurst提到,早期機器人售價約25萬美元,僅生產十餘台;而Digit雖搭載更多感測器與致動器,但隨著數量增加,平均成本正逐漸回落。對於客戶而言,若機器人成本能與人力支出相當甚至更低,投資回收期可縮短至兩年內,將大幅提升市場接受度。
不過產業認為,隨著AI效能精進、硬體成本下降,以及國際安全標準逐步建立,2026年將是人形機器人產業邁向規模化的關鍵一年,特斯拉與Agility Robotics的進展為產業注入強心針,而台灣光學廠則憑藉鏡頭與感測技術,積極卡位新興供應鏈,搶灘物理AI浪潮的成長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