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0-03-25 11:02:08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今(25)日發布《2020 生命科技產業展望》報告,內容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峻,各國紛紛投入資源加速新藥開發,生技產業的新興技術也成為眾所矚目焦點。勤業眾信發現,截至去(2019)年底止,有近180家新創事業應用AI於藥物研發,34家製藥公司在藥物研發階段使用AI,科技巨頭也在這波AI競賽中嶄露頭角;醫療科技「獨角獸」也紛紛問世、AI助攻藥物研發,以及新興科技有效改善藥物製程,生命科技產業將可奮力突圍,共同迎向2020挑戰與機會之年。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生技醫療產業負責人虞成全表示,在「爭分奪秒」的新型冠狀病毒防疫戰中,AI已成為快速開發新藥不可或缺的環節,藥廠可望應用大數據蒐集和AI技術進行藥物預測,進而縮短藥物研發和臨床前階段的時間;也可協助醫師於治療時的病理判讀,提升用藥正確性;各大藥廠亦紛紛結盟AI業者,橫向互補並強化優勢。
虞成全進一步表示,真實世界數據加持之下,快速開發新藥的能力也逐漸提升;同時,生技產業相關法規與政策環境修正,也縮短藥品上市的審核時間。建議生技產業持續加速推行數位化營運,並整合現有IT和營運科技,為終端客戶及患者創造價值,於市場上保持領先地位。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生技醫療產業副負責人暨財務顧問服務潘家涓則指出,受市場前景未明、投資者趨於保守等因素使然,去(2019)年全球生技產業併購交易量明顯下滑,但交易總金額從2018年的1,350億美元,大幅成長34.6%躍升至1817億美元,投資者將更嚴謹審視案件內容,並傾向大型且具發展性企業。回顧去年生技產業的利多與利空並陳的情形,不論是IPO市場表現,乃至產業整體銷售額上升、資本報酬率下降,皆顯示生技產業中的不同領域間已出現差異性。
勤業眾信報告發現,與穩健的2019年上半年相比,生技業併購「案件數量」明顯於第三季趨緩,其中,美國、中國大陸和南韓三個地區,位居併購交易「收購數量」最大的前三名寶座;儘管如此,2019年前三季全球生技產業的併購「交易金額」仍年成長34.6%。面對全球生技產業併購案件數量下降、交易金額上升的趨勢,投資者將更嚴謹審視案件實質內容,並傾向投資大型且具發展性的企業。未來,規模較小的企業可獨立開發與推出產品以提升市占率。
勤業眾信指出,截至2019年上半年為止,「醫療科技業」的併購交易總值為295億美元,超越2018年表現,其中,四起最大宗的案件皆與醫院供應商有關。私募基金與創投公司對「醫療科技業」和「生物科技業」的興趣也漸增,扶持該產業新興公司持續發展。Alphabet旗下研發機構Verily Life Sciences,獲得10億美元投資金額,創下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而在2019年前三季中,美國hims、Calm、Health Catalyst和法國Doctolib等醫療相關科技企業,因市值達10億美元,搖身一變成為醫療科技「獨角獸」。
此外,各國生技產業相關法規與政策環境的修正,也縮短了藥品上市的審核時間。以美國為例,2018年美國FDA通過的新藥中,有73%採加速審查流程;2013至2018年間,取得快速審核資格的案件數成長了四倍;而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全面修法簡化審查程序,縮短2018年中國藥物審核延滯期間,再再顯示快速開發新藥與藥物核准已為新興趨勢。
勤業眾信報告結果發現,截至2019年10月為止,全球共有61家生技產業進行IPO,其中,四家市值達20億美元的藥物研發公司在美國上市,創下生技產業前所未有的盛況,募資金額最高者共募得3.9億美元資金。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全球仍有127家生技產業遭收購、124家關門收場,而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於2019年底宣布,開放即將發行股票的企業「直接掛牌」上市募集資金,採用直接掛牌的企業,可將投資者所擁有的現存股票列在公共交易所中,與透過發行新股票進行交易的IPO有所不同,直接掛牌不須透過中間人,能避免稀釋公司的現有股票,未來將有更多企業與科技公司,考慮藉由直接掛牌成為美國上市公司。
勤業眾信報告指出,2018-2025年「生物製藥業」的AI市場將可觀成長,預計從1.9億美元成長到38.8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達52.9%。一般而言,開發一種藥物的平均成本約為21億美元,隨著藥物預測準確度每提升10%,有助生物製藥業達成「節省數十億美元、多年時間成本、藥物研發和臨床前階段速度縮短15倍」等優點,進而實現更具競爭力的研發策略。
截至去年底止,有近180家新創事業應用AI於藥物研發,34家製藥公司在藥物研發階段使用AI,科技巨頭也在這波AI競賽中嶄露頭角,Google DeepMind於2018年底取得重大進展,其AI演算法AlphaFold結合兩種新興技術,擊敗蛋白質結構預測既有的運算模型。勤業眾信認為,這項發現翻轉了製藥科學家的觀點,而來自AI的外部顛覆性趨勢,將促成藥物研發朝更新穎的進展。
勤業眾信報告進一步指出,「加速藥物上市、維持法規遵循和資料完整性」三大目標,向來都是生技產業的迫切需求,而未來製藥公司不應受制於傳統思維和舊有企業文化,以免在AI人才需求的競爭中落後;同時,隨著小量、個人化藥物需求不斷成長,藥廠營運模式將逐漸由大量生產,轉為需要精密追蹤的多產品線設施,而面對此趨勢,「智慧型工廠」將應運而生,將有望透過數位自動化解決方案、工業物聯網(IIoT)連線和靈活的製造流程,將藥品推出時程由100天大幅縮短為7天,藉以提高效率並實踐更完善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