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11-03 06:33:01 黃文章 發佈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3個月基本金屬期貨10月31日漲跌互見,期銅下跌0.3%至每噸10,888美元,期鋁上漲0.7%至每噸2,884美元,期鉛下跌0.3%至每噸2,017美元,期鋅上漲0.6%至每噸3,056美元,期錫上漲0.8%至每噸36,086美元,期鎳下跌0.1%至每噸15,226美元。
上週,銅鋁鉛鋅錫鎳漲跌幅分別為-0.5%、1%、0.1%、1.2%、1.2%、-0.7%。10月份,鎳價下跌0.3%,銅鋁鉛鋅錫分別上漲5.8%、7.3%、1.6%、3.4%、1.9%。今年以來,鎳價下跌0.7%,銅鋁鉛鋅錫分別上漲24%、13%、3.3%、2.6%、24%。
中國國家統計局31日公布,10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較上月下降0.8個百分點,遜於市場預期的49.6%,連續第七個月處於收縮區間,創今年4月以來新低,製造業景氣水準有所回落。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重金屬部兼礦產資源辦公室主任段紹甫10月31日表示,當前有色金屬冶煉行業加工費低迷,協會建議可借鑒電解鋁經驗,對銅、鉛、鋅等大宗金屬考慮設立產能「天花板」,嚴控新增產能。
高盛(Goldman Sachs)最新市場報告指出,銅價近期突破每噸11,000美元並創下歷史新高,但這一漲勢可能難以持久,未來幾個月內或將進入高位盤整階段,稱儘管市場情緒受美中貿易關係改善與供應中斷推動而短期升溫,但長期基本面尚不足以支撐持續性的上漲趨勢。
美國總統川普同意在一項為期一年的協議中,將對中國的關稅從57%降至47%,以換取北京恢復購買美國黃豆、保持稀土出口暢通,並打擊非法的芬太尼貿易。PVM分析師塔瑪斯·瓦爾加(Tamas Varga)表示,投資者認為中國與美國之間所宣布的協議,更像是緊張關係的緩和,而非雙邊關係的結構性改變。
CPM集團管理合夥人傑弗里·克里斯蒂安(Jeffrey Christian)表示:「隨著美中協議的細節公佈,人們意識到這是一項相當空洞的協議,因此市場也放棄了對貿易戰結束的任何樂觀情緒。」股市下跌,因市場擔心這場休戰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高盛指出,未來六個月內市場並不會出現明顯的供應緊張。雖然智利、祕魯及印尼等主要產銅國因氣候、罷工與設備維修造成一定的生產中斷,但全球精煉銅產量仍維持相對穩定。高盛預計2026年市場將出現小幅盈餘,顯示整體供應仍能滿足需求。這與市場普遍預期的「結構性短缺」形成對比,說明供應面擔憂在一定程度上被過度放大。
其次,需求面仍缺乏明顯改善。銅被視為「經濟晴雨表」,其價格變動常反映全球製造業與基礎建設活動的活力。然而,目前全球經濟仍受通膨陰影與成長放緩影響。雖然美國聯準會本週降息,市場預期將刺激投資與消費,但效果仍有限。尤其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銅消費國,其房地產市場疲軟與基建投資放緩,使需求回升受限。高盛因此認為,沒有實質的終端需求支撐,銅價上漲將難以長期維持。
此外,銅的中長期價值仍受到能源轉型與AI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撐。全球電網升級、電動車滲透率提升以及數據中心用電需求,均對銅形成長期結構性需求。但這些趨勢的影響具有漸進性,不足以在短期內扭轉供需平衡。換言之,長期利多與短期修正將並存,形成「高位震盪—溫和回調—長期支撐」的格局。
《Oilprice.com》報導,供應面的收縮是此次銅價漲勢的重要基礎。今年以來,智利與印尼多座主要銅礦發生事故,導致產量下降,市場實體供應趨緊。印尼格拉斯伯格(Grasberg)礦的生產問題,也進一步壓縮亞洲供應鏈,使得亞洲冶煉商不得不以更高價格爭奪原料。這種「現貨緊缺—價格飆升」的典型現象,在本輪行情中展露無遺。
銅的長期需求面正在被結構性力量所支撐。盛寶銀行(Saxo Bank)商品策略主管漢森(Ole Hansen)指出,AI數據中心、散熱與能源轉型正構成銅的「新三大支柱需求」。AI伺服器與數據中心的建設需要大量銅線與散熱導體;全球電網升級與電動車普及則持續推升導電材料需求;再加上再生能源項目如風電、太陽能的擴張,都使銅成為「淨零時代的石油」。
(圖片來源:MoneyDJ理財網資料庫)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