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08-05 10:00:16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受高齡化與少子化影響,臺灣家庭理財與資產規劃面臨更複雜的壓力,中信金(2891)旗下中信銀行昨(4)日攜手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2025家庭理財暨樂齡金融大調查」,深入了解35歲以上民眾的財務準備現況。據調查指出,超過六成受訪者未開始規劃傳承、「養兒防老」觀念逐漸式微,成為當前臺灣家庭理財面臨的兩大關鍵課題。
中信銀指出,長期推動「活、留、存」財富金三角理財觀,更因應本次調查歸納「想、多、做、少」四現象,進而提出「PLAN」理財建議,鼓勵民眾及早展開財務與照護準備,打造穩定被動金流,規劃醫療保障與照護基金,為長壽人生做好準備。
中信銀指出,「2025家庭理財暨樂齡金融大調查」受訪者涵蓋35歲以上各年齡層,並分為「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設計差異化題目以呈現樂齡金融多面向樣貌。同時,調查結合深度質化訪談,依據六大面向「財務規劃、消費及負債、資產保護力、壓力承受度、退休準備及傳承規劃」的準備程度,建立「家庭理財樂齡指數」。結果顯示,滿分100分中六大面向總體平均僅50.5分,其中「消費及負債」的整體得分最高為63分,其次為「退休準備」57分,而「傳承規劃」則僅獲最低分21分,凸顯整體社會對於財富移轉的準備相對不足。
另一方面,雖有36%民眾認為應於40歲前開始計畫「傳承規劃」,但35歲至49歲受訪者卻高達71%未有任何傳承行動,65歲以上族群亦有60%未規劃,全體則有65%從未啟動相關安排。調查指出,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間普遍缺乏溝通,近八成照顧者「不想了解」長輩規劃,而七成被照顧者「未曾討論」傳承做法,反映臺灣家庭需要更開放的對話與更前瞻的財務思維。
面對照顧父母的問題,樂齡世代更難以啟齒,65歲以上族群仍有超過六成期待子女照顧,但35歲至49歲族群中僅有35%相同期待,顯示傳統「養兒防老」觀念正悄悄翻轉;性別間的態度也呈現差異,男性多依賴配偶、女性偏好專業看護服務,照護模式也正加速朝向多元化與專業化發展。
針對本次調查,中信銀歸納「想、多、做、少」四大現象,發現69%受訪者擔憂晚年的健康醫療花費,顯示民眾「想」得遠,卻未提早預作準備,逾半照顧者與近五成被照顧者均未做財務安排;其次,照護者與被照顧者間願意「多」說一點,但未有效溝通;此外,在育兒與照顧父母雙重壓力下,三明治世代「做」得多、負擔重;另雖半數國人具投資習慣,但真正執行資產管理的比例仍低且「少」。
中信銀個人金融執行長楊淑惠表示,中信銀長期推動「活、留、存」財富金三角理財觀,提醒各世代應及早檢視自己的財務規劃,並利用「PLAN」四大理財建議。透過優先(Prioritize)釐清生活開支與儲蓄方向及落實收支管理紀律、學習(Learn)新知,以多元管道學習投資觀念。家庭溝通協調(Align)上,鼓勵兩代或三代間開啟傳承對話,進一步規劃合適的理財工具及引導(Navigate)釐清未來方向。
中信銀致力於樂齡友善議題,透過調查持續掌握民眾在不同人生階段的財務需求與痛點,並將於今(2025)年9月發表《樂齡金融白皮書》,可做為因應超高齡及長壽社會來臨,家庭理財邁入全新世代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