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5-05-09 15:34:04 記者 鄭盈芷 報導
傳動元件大廠上銀(2049)今(9)日舉行法說會,上銀董事長卓文恒(附圖)表示,4月2日前還蠻正向去看待今年成長,可是隨著對等關稅、匯率、俄烏戰爭變化,以及近期印巴戰爭等區域衝突,外在環境一直在改變,今年其實蠻難去預估,不過目前來看,上銀前4月接單還算不錯,能見度大概2~2.5個月,由於未來狀況不太明朗,客戶也不敢放庫存,都是有需求馬上就下單,目前有一些產品都是加班生產,希望將接單去化,彈性應變未來需求,今年營收目標還是較去年成長,但要挑戰2021年的新高紀錄,則是困難度蠻高的。
上銀機器人比重從去年Q4的7%成長到Q1的9%,主要係來自晶圓移載機器人,卓文恒表示,半導體全球建廠都有使用相關晶圓移載機器人,這一塊接單推廣不錯,今年應該持續成長。
對於市場關注的人形機器人等,卓文恒表示,AI物流機器人合作廠商本月有來拜訪,目前各方面運作都還算順利,年底應該會有小批量訂單,他認為,AI專用型機器人發展會快於人形機器人,因為服務場域較單純,預期未來這3年專用型機器人實際量產速度會比較快。
人形機器人方面,由於有與大廠簽保密協定,不方便透露細節,不過都有在測試,機器人手部與手指都需要用到螺桿,客戶今年可能有幾千台的規劃量,順利的話明年會有十倍以上增加,目前陸續送樣,還算順利。
卓文恒表示,幾家人形機器人大廠後端都有車廠在支持,不過目前實際運作效率還不像人這麼高,他認為人形機器人目前成本應該不只5萬美元,以四大機器人家族的60公斤重機器手臂售價就要賣新台幣60萬元來看,等於兩隻手臂成本就要新台幣100多萬元,而人形還有腳、又要平衡,加上手指,一隻手就要用到34支滾珠螺桿,還有AI、電池等等,要把成本壓到這麼低(指5萬美元)有挑戰。
卓文恒表示,現階段汽車工廠用到非常多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如果人形機器人大量使用,對工業、協作型機器人會有不小衝擊,可以用這個角度去觀察,而目前實際上還沒有看到人形機器人的衝擊,所以他認為,人形機器人真正商業化、有實際規模經濟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而未來3~5年可以預期人形機器人會上產線運作,但從成本等角度來看,至少未來3年還難取代工業、協作型機器人。
對於中國競爭同業,卓文恒強調,上銀還是中國第一品牌,品質、售價都有競爭力,精密機械產業的生產不僅只有設備,材料、製程、人員、技術、管理是否能很好控制,上銀絕大部分製程都自己掌控,過去設備則多掌握在歐、日等廠商,上銀已經自己開發數十年,自己改良很多,包括前端材料成型技術等,高精度模具也自己開發,中國廠商要跟上銀競爭仍有難度。
關稅部分,對上銀而言,銷美約佔營收5%,直接影響不大,但美國是台灣工具機外銷第二大市場,如果機械產業銷美受影響,零組件也會受影響,而若台灣與美國關稅不是太高,卓文恒表示,從業務拓展、維持市場競爭力角度來看,由上銀本身來吸收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
匯率方面,卓文恒表示,上銀原料來源多元,遍及台灣、日本、韓國、歐洲等地,也有在地化子公司,加上遠期外匯等避險等,相對降低匯率風險。
資本支出方面,上銀今年資本支出估少於去年,上銀過去3年資本支出累計約100 億元,年均每年約30~35億元,主要用於新產品與螺桿、線性滑軌生產線擴充,而日本廠總投資約 100 億日元,2023年底已完成,台灣廠區也都已陸續完成,義大利廠則預計今年10月完工,建廠部分大多都已完成,後續則視全球經濟變化調整下一波投資時點與規模。
(圖片來源: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