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被失蹤"?傳陸逼交消金數據 馬雲頑抗 低調避風頭
MoneyDJ新聞 2021-01-06 09:32:34 記者 陳苓 報導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見圖)消失兩個月,「被失蹤」謠傳甚囂塵上。但是最新消息稱,馬雲並未失蹤,只是躲起來避風頭。還有消息人士透露,中國監管當局一直要馬雲交出消費者信貸數據,但是他遲遲未點頭同意。
CNBC 5日報導,據報馬雲去年10月底出席論壇,痛批中國金融監管當局後,就未曾公開露面。各方懷疑馬雲「被失蹤」,但是CNBC記者David Faber引述內情人士說法稱,馬雲沒有失蹤,只是保持低調避風頭。
此一消息傳出後,5日阿里巴巴的美國ADR大漲5.51% 、收240.40美元。
馬雲為何惹禍上身?除了砲轟中國當局之外,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拒絕交出消費者的信用數據。華爾街日報5日報導,熟悉內情的官員和政府顧問表示,北京當局不只要監管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集團的放貸業務,也想除打破螞蟻集團的數據壟斷,當局提出的選項之一,是要求螞蟻集團提供資料給人行的全國性信用系統,另一個選項是螞蟻集團分享數據給由央行實質掌控的信用評等公司。
消息人士說,儘管螞蟻集團和中國其他七個大數據公司,都是該信評公司的股東,但是螞蟻未曾交出資料。中國國務院反托辣斯小組顧問透露:「監管數據壟斷是這裡的核心議題」。
陸欲掌控個人數據、強化"數位統治"
多年來,以人行為首的中國金融監管當局一直想建立類似美國FICO的信用評分系統,以便讓中國銀行業評估信用風險,擴大融資給企業和個人。這是中國「數位統治」(digital governance)的一環,要利用數據和科技,加強對社會和經濟的控制力。雖然馬雲多年來持續協助政府,同意當局用阿里巴巴的數據追捕罪犯和異議份子,並用支付寶的接觸者追蹤功能防堵疫情。但是過去幾年,馬雲一直抗拒壓力,不願交出螞蟻握有的個人信貸數據。
南華早報、日經新聞去年11月報導,阿里巴巴和騰訊利用數據建立起完整的生態系統,以阿里巴巴而言,該公司的電商平台淘寶,會依據消費者喜好建議購買品項,用戶能用阿里巴巴的支付寶付款。如果現金不夠,也能用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集團的「花唄」虛擬信用卡付款。
螞蟻集團的「芝麻信用」會以用戶的數位足跡,自動給出信用積分,決策基準包括消費者在阿里巴巴的所有紀錄,如支付寶使用數據等,甚至會追蹤用戶是否準時繳納水電費和電話費。如果消費者願意提供更多個人資料,如購屋和購車紀錄、雇主和年度收入等,能在芝麻信用上獲得更高積分。執行長張勇曾說,阿里巴巴想用數位數據紀錄所有的人類行為。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