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在線》美擬對中國再出拳 半導體設備後市怎看?
MoneyDJ新聞 2020-08-31 11:18:32 記者 王怡茹 報導 美中科技新冷戰持續升級!除了華為禁售令越來越緊縮外,上周更傳出美方研擬限制半導體設備出口的消息,為半導體產業再掀波瀾。由於,台灣設備商與國際大廠關係緊密,市場也憂心恐將牽連其中,究竟,業內是如何解讀這件事?相關台廠後市展望又是如何呢?
【中國拚晶片自製 今年將成全球最大設備市場】
根據路透社26日報導,為了避免關鍵技術落入中國等敵方手中,美國政府正計畫對半導體製造設備及相關軟體工具,還有雷射、感測器與其他技術等,祭出新的出口限制。而早在此之前,美方就已針對與軍事用途有關的科技設備、技術實施管制,以防止中國、俄羅斯與委內瑞拉透過民間供應鏈取得美國新興技術。
美國扛著「國安大旗」持續對中國出招,對此,外商設備業者私下透露,其實目前的狀態比較像是「放風聲」,還沒有正式的行政命令出來,政治意圖比較高。他說,近期中國傾盡洪荒之力扶持國家隊,而自主IC也有眉目,面對此態勢,美方必須出招恫嚇中國,一方面壓制中國晶片自製的發展速度,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爭取選票。
分析師則認為,中國是全球最大、擴張速度最快的半導體設備市場,也是國際設備大廠的重要客戶,美國政府此舉這如同是揮出「七傷拳」,將是「傷人七分、傷己三分」,沒拿捏好,恐會落得兩敗俱傷的下場。
在政策引導晶片自製化的趨勢下,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場近3年發展快速。根據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統計,2018年、2019年中國半導體設備支出金額分別約131億美金、134億美金,連續兩年位居第二;至今(2020)年,就有機會衝上173億美金奪冠,而2021年也將維持在約166億美金的高檔水位、蟬聯第一。
資料來源:statista.com/
【半導體關鍵技術 多掌握美歐手中】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關鍵半導體設備均掌握在國際大廠手中,包括應材(Applied Materials)、科林(Lam Research)、科磊(KLA)等就吃掉了超過4成的市場份額(見下圖),其中中國占應材的營收比重更高達2-3成,其它廠商也有一定的份額;躺若美國真的對中國再下重手,這些大廠一定不會坐以待斃,應該會積極「上書」、遊說。
事實上,國際半導體協會近日已有動作,SEMI、SIA(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 已陸續發出聲明,希望政府能夠「高抬貴手」。SEMI指出,美方8月17日所頒布的新禁令,反而會加快其它企業取代美國技術的速度,最終會傷及國安,因此請求美商務部把禁令延長120天。
該名設備業者還說,這次美國的動作也有脈絡可循,跟華為禁令有不小相似性,只是主角變成了全體中國半導體公司。不過,美方攻擊華為的目標明確,主要是為了打壓5G設備,且單一公司比較好管控;若規格提高到國家層級,中國有那麼多Fab廠,而半導體供應鏈複雜且緊密,美方在執行面上,恐怕也沒那麼好著手。
他認為,在最極端的狀況之下,就算中國從此再也無法取得美國的技術與設備,需求也不會因此消失,包括智慧型手機、AI、自駕車…等都需要晶片,而國際大廠應該也會展開行動,進行產能、客戶的調整配置,以替代方案供應中國,或是尋覓其他新市場機會。
【中國設備自製未成氣候 或將積極拉貨】
另一個市場關注的重點是,中國在地供應的可行性。業內分析,長久以來,美國都把半導體關鍵技術緊握在手上,中國半導體設備商仍尚未成氣候。儘管中國廠商已具備自製低階設備的能力,但也僅限於低階產品,而高階設備(如DUV、EUV)還是差得非常遠,中國若想全自製,沒有10年以上恐難成。
回歸到對台廠的影響,目前包括京鼎(3413)、日揚(6208)、翔名(8091)、千附(8383)等,都有一定營收比重替應材代工零部件;而半導體微影設備ASML雖不是美國公司,但受限於《瓦聖納協定》(Wassenaar Arrangement) ,也被迫搭上同一艘船,如公準(3178)、帆宣(6196)…等均在供應鏈之內,這也是中芯遲遲無法取得EUV(極紫外光)設備的原因。
針對美方持續擴大出口管制,設備業者表示,儘管外界有諸多想像,像之前傳出華為找聯發科(2454)救援,半導體設備則會尋求日本廠商供應,不過,美國一再攻擊自己人、讓他國盡享漁翁之利,是相當不合邏輯的事情。因此,在大勢底定前,先持靜觀其變的態度,且不排除中國再對設備大舉拉貨的可能性,下半年展望還是偏樂觀看待。
整體來看,雖然短期內中國在半導體自製上仍未有顯著成效,但未來勢必會加速往這方向走,對台廠來說仍是長期隱憂,台灣企業必須更強化自身的技術與經營實力,以提升競爭力。這也呼應了台灣政府推動台灣成為亞洲高階半導體製造中心的目標,在「航空母艦」台積電(2330)身旁打造精實的護航小船,才能駛得萬年船。
|